【新冠肺炎】政府不能視支援補助如「鬥大聲」遊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疫情持續,民生經濟備受打擊,各行各業怨聲載道。但幫助這個還是哪個,支援什麼行業,實在考驗政府的智慧。因疫情而三次被要求停業的美容業近日便向政府提出復工和賠償訴求,甚至設下期限,不排除採取工業抗爭手段。

美容業共停業達112天,業界表示5.6萬從業員面對生計問題,公司有結業壓力,要求政府容許「閉環式管理」模式有限度復工,或向員工提供補償,並設定周四(21日)為政府回覆死線。

「閉環式管理」包括實行預約制,只接待預約人士、員工每14天需要進行病毒檢測、員工須持陰性結果證明才可以上班接待客人,亦會鼓勵客人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及要求客人填寫健康申報表。措施會由行業、消費者和傳媒共同監察。同時業界願意讓美容院成為樣本收集包派發點,以增加市民參與檢測意欲。

多個美容業界包括美容業協會、香港美容業總會等聯合召開記招。(鄭子峰攝)

重點在清晰準則

面對疫症爆發,政府勒令部份行業暫停運作,絕非問題。美容院共用儀器,且多為密閉空間,服務使用者需摘下口罩等因素,美容院運營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但這些風險能否通過預防舉措被降低?在達到什麼標準之後可以有限度復工等?業界便指出,他們第二、三及第四波疫情中一直保持「零確診」,何以復工無期?

顯然重點在於政府是否具備清晰的準則,及與業界溝通,爭取一個平衡防疫及經營需要的方案。美容業的爭議只是一個例子。疫下旅遊、建築、裝修、航空、餐飲等行業失業率同樣高企,甚至其中不少行業失業率早已超過15%。只是美容業將他們的訴求和困境更主動地展現在公眾面前,更積極地向政府申請援助。如果政府由始至終都拿不出準則,會否出現各行各業「鬥大聲」以向政府施壓的局面?這樣只會加劇各行各業的不公,讓掌握了更多媒體資源、更會說話的行業才能得到政策的便利。

多個美容業界包括美容業協會、香港美容業總會等聯合召開記招。(鄭子峰攝)

曖昧不清徒添混亂

不論是對行業的規管,或社會活動的限制,政府行事都要有明確的準則,而這個準則還需要清晰地傳達給公眾。以早前被取消的花市為例,當局招標時早已表明「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發展,政府可能會調整年宵市場的規模,甚至取消舉辦年宵市場。有興趣人士在參與公開競投前,應充分考慮政府公布的各項有關安排」,但近日政府卻又「彈弓手」,決定重新設立年宵花市。重開的理據是什麼?不少市民便質疑,為什麼不能使用球場做運動,但卻可以擺檔買賣。這會否讓人認為政府對業界的扶持和禁止並不是以防疫為依據,而是誰較大聲、較施壓,政府就會順應?這些顯然都無助於真正解決問題,也無助於社會的和諧並進,一旦社會認為只要施壓政府便會順從,更容易陷入比「誰大誰惡」的惡性循環。

疫下保經濟、安民心本就是政府的工作,然而現下香港政府不僅缺乏對業界和市民的具體援助,也沒有與社會溝通清晰地業界援助、復開準則,這樣令各行各業無助與徬徨。隨著經濟的持續萎縮,政府若再不反思其曖昧不清的態度和準則,又怎樣帶領社會勝過這場世紀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