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院啟用 履行社會承諾不能只靠私院自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三(1月6日),籌備近六年的中大醫院正式啟用。中大醫院雖然作為一間私營醫院,但在其籌建初期承諾每年接收公立醫院1萬7600宗專科門診個案及6,600宗日間手術,以套餐式價格提供七成住院服務予港人,期望透過改善私院價格透明問題,分擔公營醫療負擔。可見,作為一間私營醫院,中大醫院在籌建過程中卻並不以盈利為唯一的考量,相反將改善香港醫療體系作為著眼點。

作為香港首家非牟利私人醫院,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更強調「中大醫院不求牟利,我們想生存」,因此並並不考慮利潤空間大卻未必為市民迫切需要的醫療美容等來錢快項目,而醫院的盈餘更會用來回贈醫學院教學、研究及醫院發展等長遠符合公共利益的項目。馮康在此前亦曾言,「這是一間主要服務香港人的醫院,如果不是香港人,我們可能會按項收費」,言下之意,即是相對於過去部分私立醫院青睞內地客的做法,中大醫院將立志成為更多香港人可以受惠的私立醫院,賺足了港人的好感。只是理想最終能否落成現實?

中大醫院於2021年1月6日啟用。(龔嘉盛攝)

參與定價協商和監管

醫院服務剛剛起步,暫時只開放了普通科門診、內視鏡中心、放射影像及介入中心、專科門診中心、運動醫學及康復中心及保健中心等。在目前的服務提供中,確有接收政府門診轉介來的病人,也以套餐形式收費,但整體來說其對社會責任的承擔仍有待觀察。更何況改善香港公私營服務失衡的問題顯然不能只靠一間有理想的私立醫院,還要看政府與醫院的配合。

目前政府只收取中大1,000元象徵式地價,及提供首五年免息40億借貸,再加上中大醫院不用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給投資者回報,理論上可以在較小的財政壓力下,盡可能的壓縮利潤空間,予以公開、透明、更可負擔的套餐價格。但這種定價模式放眼全球始終具一定的挑戰與開創性,尤其是遇到複雜程度差異較大的醫療服務,這樣的套餐定價更是考驗。因此,作為享受了政府優惠地價和貸款的中大醫院如何在後期開放更多高難度醫療服務項目時,仍能將承諾的套餐式服務控制在一定比例內,政府不應只靠醫院自覺,而應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醫院、保險公司的定價協商和其後的監管中來。否則便可能重演港怡醫院啟用三年多卻始終未能兌現每年最少51%的住院病服務只收取套餐價的故事。

中大醫院。(龔嘉盛攝)

轉介系統須具吸引力

除了私院的定價改革,幫助公立醫院分流人手亦難只靠中大醫院的一己之力,而需要政府的配合。比如與港怡的合作便顯示,公立醫院新推出的「八折套餐優惠計劃」比以往的公私合作計劃受歡迎,原因是病人可以對比私院的價格進行選擇,而不是只能等待政府的指派。又比如根據批地條款,聖德肋撒醫院及荃灣港安醫院須提供至少兩成的低收費病床分流公立醫院病人,但申訴專員公署調查發現這類病床使用率不足八成,其中一間醫院在三年流感高峰期只接收了兩名公院轉介的病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公立醫院的轉介標準與流程問題,讓這些床位被白白浪費。因此,中大醫院雖有意分擔公院需求,但仍須醫管局主動積極,與中大醫院共同構思出高效可行且具吸引力的轉介系統。

面對剛啟用的中大醫院,一切多是未知數。然而,若是積極地看待這些未知,則同樣可以理解為萬事可期。作為一間籌建初期凝聚了眾多社會期待的首間非牟利私人醫院,如何將未知轉為對社會訴求的肯定回應?政府則不能只是減租放貸,更要積極、切實地參與到公私醫療合作的規劃中,起到共同構思以及監督的作用,如此才能讓理想轉化為豐滿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