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飆國泰裁員 救濟措施刻不容緩
本港疫情稍見緩和,但經濟下行的餘波尚未盡見。政府統計處周二(20日)公布最新數據,本港的失業率增加0.3%至6.4%,創16年來新高。翌日國泰航空更宣布大規模裁員5,900人,港龍航空更即時停止營運。隨着大量市民加入「失業大軍」,港府實不應坐以待斃,僅「密切留意相關情況」,而是要及早推出紓困措施援助失業市民,並提出長遠的人才政策,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化危為機。
據統計處公布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本港的失業率由6月至8月的6.1%,爬升至7月至9月的6.4%,失業人口總數近26萬,其中20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更突破兩成,而就業不足率則維持在3.8%的水平。儘管失業率再度攀升屬意料之內,但個別行業惡化的速度亦響起警號,如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合計的失業率急升0.8%至11.7%;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分別亦急升至15.2%及9.5%。再者,隨國泰航空周三(21日)公布裁減5,300香港僱員後,將會再推高失業率最少0.1個百份點。
寒冬尚未過 未來更嚴峻
多個行業的失業情況正在惡化,但當局和部分經濟學者亦擺出冷以待之的態度。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謂「勞工市場在短期內仍將面對壓力」,但接着卻強調「政府已推出歷來最大規模的紓困措施」以保障員工就業,既漠視保就業計劃的不足,不見提及新一輪的紓困措施;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亦認為,最新失業率上升是反映畢業生投入勞動市場,以及第三波疫情的餘波,故隨着經濟活動重啟後,第四季或有機會改善,政府不須投放額外資源保就業。
但上述分析只怕是過份樂觀。首先,從部分僱主沒有申請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可預見,不少僱主預期疫情較預期中長,未來或會以重整業務或結業來取代現時的守業,其中國泰航空手起刀落大幅裁員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其次則是上述判斷的前設是基於冬季疫情穩定,至少不會發生第三波疫情般嚴峻的情況;最後,即使本港在第四季能全面重啟經濟,但全球疫情反覆亦難讓本港重新與世界接軌,航空、旅遊等行業難言寒冬已過。
市場不可靠 政府須援助
在經濟前景不明、失業率尚未見頂之際,港府不僅需要摒棄靜觀其變的作風,更要反思長遠的經濟結構轉型。港府要針對地向特定行業批出財政援助,更應設立失業援助金,而非繼續抑賴申請繁複、審批程序冗長的綜援計劃。以往政府過份強調市場機制,將失業的責任都推在市民身上,但疫症來襲以至國泰航空大規模裁員,正好說明經濟結構及環境因素的影響之大,打工仔即使有心有力工作,也要承受失業打擊。對於援助不幸市民,政府責無旁貸。
長遠而言,政府亦切忌靜候疫情過去才構想振興經濟的手段,特別是港府積谷防飢多年,財政儲備充裕,自然有能力加大公共開支,扶植環保、醫療、科技等新經濟的重點產業,以引導產業轉型,消化失業人口,這才算是善用當下疫情的空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