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近半口罩廠或須結業 政府應從亂象汲取教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本港一度陷入口罩搶購潮,但當全港至少200間口罩廠加入口罩製造行列,必然就會使得口罩市場供過於求。香港口罩及防疫設備協會(HKMPPE)主席Simon Chan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協會成員已積壓近5千萬個口罩存貨,估計三個月內近一半口罩廠將會倒閉。在口罩荒後蜂擁進入市場的口罩商,恐怕不少將要損手離場。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本港一度陷入口罩搶購潮。(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口罩亂象延續至今

回想疫情初期,口罩成為社會防疫重要物資。政府應對公共衛生緊急事態本應擔當更積極的角色,負責向市民統一分配足夠的口罩,然而當時實際情況卻是政府放任每盒口罩價格炒上二、三百元,大量市民慌張網羅口罩,一眾「離地」高官仍然低估民間對疫情的恐慌,以自由市場為由拒絕規管防疫用品供應及價格,結果等到疫情蔓延全球,各地口罩需求急增,本港供應一時不見回復曙光,口罩價格更加水漲船高,最終只讓窮人深受其害。

平情而論,自由市場過去大部分時間在本港運行有序,然而今次遭遇疫情並非常態,防疫物資供需關係可以短時間內急劇轉變。政府先是疫症初期錯失規管口罩價格機會,使到市場貧富懸殊情況加劇——富者市場掃貨,貧者被迫「循環再用」。及後本地口罩生產不足,政府仍亦無擔起責任調控口罩供需,僅僅選擇性地資助了20條生產線,對於口罩市場角色只能起到順應作用。這個過程中「無形之手」的晃動之快,結果不止害了窮人,亦苦了商家。

香港政府經此一役,應該從中汲取教訓。(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防疫所需應否成為投資?

若將口罩生產視作投資,商家進場自然可賺可蝕,風險亦理應由商戶自行承擔。自由市場既是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基石,口罩商也不可能只知道在賺錢時候以自由市場為由提高售價,到口罩供過於求時又抱怨自由市場。

可是從口罩市場亂象的起因看來,以上亂象本應可以避免,政府對此絕對責無旁貸。本港出現重大衛生事件關乎廣大市民健康,每人不論階層都應得到基本保護,況且防疫要旨在於不讓時出現大規模傳播鏈,但依靠「無形之手」分配口罩結果必定是價高者得,亦即只有富人能有口罩,屆時防疫成效自然難言理想。

香港政府經此一役,應該從中汲取教訓。從今次的事件看來,全球口罩供應一時陷入短缺,口罩市場頓時「奇貨可居」吸引廠商進場,其後再轉變至市場供過於求而可能出現結業潮,此等市場快速轉變所釀成的亂象,足見政府「有形之手」有其價值——至少在防疫一類關乎公眾利益的事件上,政府實在不能盲目依靠自由市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