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垃圾蟲再現 外來垃圾請帶走
上周四(1日)起一連四日假期,疫情之下不少市民選擇登高郊遊,同時亦於地留下大批垃圾。周日(4日)有網民在塔門目擊垃圾遍布草地,發現觀景亭內外布滿膠樽、膠袋及各種即棄餐具,更有不少難以從塔門回收的鋁煲、平底鍋等物資。其中部分食物及其包裝更疑似遭牛隻誤吞。週末「垃圾蟲」的行為不止破壞景觀,更可能危害動物健康。
「山野無痕」 遊人有責
近年行山漸成港人主流假日活動,自疫情以來,選擇出走鬧市遊歷山野的市民亦愈見增加。可是在行山活動變得普及同時,遊客人數亦增加山徑負苛。部分有欠公德的市民即使相距現場垃圾桶只有十多米距離,卻仍舊將垃圾隨便棄置,此既增加清潔工人的工作負擔,亦違反「山野無痕」的本意。
「山野無痕」顧名思義是指行山人士應該自行帶走垃圾,取走用過的食物包裝、器皿,避免留下食物殘渣,以免誤遭動物食用。至於膠樽、膠袋及其他即棄製品,市民亦應可免則免。垃圾不會從郊野自動消失,結果從市區帶來的垃圾,最後還得依靠清潔工人將垃圾清走。誠然本港山徑眾多,地點適合露營同時亦意味交通不便,市民將帶來垃圾隨處掉棄固然方便,但郊野垃圾的清理成本遠比市區為高。遊人貪圖的一時方便,已經足以影響郊野。
研承載上限 改罰款罰則
廣派人手、加強檢控無疑是防止垃圾蟲破壞山野的其一辦法,但本港山野眾多,單靠檢控「雙拳難敵四手」。保護山野環境,依靠的始終是市民自律。政府或可以從旁擔起推動角色,透過廣告或活動教育行山市民保護郊野,例如應自備垃圾膠袋帶走垃圾,或早在出發之前便減少帶備需要弄棄的即棄物品出發。
郊野公園以至不同山徑既屬天然資源,不應以收費、發許可等形式限制市民前往,但政府仍可研究不同熱門郊遊地點的可承載遊客上限,透過控制交通班次,或在「郊野樂行」等行山應用程式指示山友改去其他地點,避免同一時間有過多市民出發到同一地點,對郊野公園造成過大負擔。對於屢次破壞山野的行山人士,政府甚或可考慮參考新加坡,在罰款以外要求重犯者掃街3至12小時,讓有關人士了解乾淨環境得來不易。
行山作為假日休閒活動,每每談及限制、罰則固然掃興,相信市民都會希望行山可以自由自在、舒舒服服。希望山友也可以守望相助,互相提醒,將帶來的垃圾帶離郊野,一人行一步還香港乾淨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