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生」事件有如鬧劇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反修例示威者「韓寶生」死了又活過來,澄清自己的名字是「王茂俊」,「韓寶生」只是個誤會。事情不但應該令「黃絲」尷尬,同時更值得我們冷靜地回看這一年來的風波。

去年反修例衝突中,不少人被捕時都會高呼自己的名字,聲言怕「被消失」。警察使用武力的程度有時過份,甚至被斥「濫暴」,但如何令被捕者「被消失」?很多人說,被捕者會成為浮屍。而「韓寶生」就是傳聞中的其中一人。

但原來「韓寶生」只是去年831太子站人聽錯的名字,他本名是王茂俊,亦沒有「被消失」或成為浮屍。他面臨暴動等八條控罪,上月上庭前夕逃到英國尋求政治庇護。

以訛傳訛/散播陰謀?

事情本來就不難理解,試想在一個嘈雜的衝突場面,高喊名字又如何能作準?更遑論同音字不少,相當容易弄錯。再者,被捕者大多有家人及朋友,他們如何「被消失」而不為人知?太子站的事件就是一例,當時有消防人員在場,警員做法過份暴力,但也難以殺害了人而又不為人知。即使是當晚被捕的王茂俊,也向網媒表示他看不見有人被打死。

然而,過去一年就是很多「被消失」傳聞,甚至言之鑿鑿。沒有獨立調查縱為原因,但更因為市民先入為主地認為警員無惡不作,也可能有些人故意散播陰謀論,哪怕說法站不住腳,反正社會在情緒化之下不多人會考究其真實性。

以訛傳訛或許是人之常情,但刻意造謠卻是對社會不負責任。甚至王茂俊也承認,市民若然一再糾纏於市民是否因831遇害,這是對往生者的不尊重。不論是否出於對政府的仇恨,造謠也是不應該的;若然只是為了壯大「港獨」等聲音而為之,更是不利於香港「一國兩制」的繁榮穩定。社會應該從「韓寶生」事件中汲取教訓,不能讓政治情緒沖昏頭腦。香港經歷反修例風波及新冠疫情,我們實在需要理性而務實地推動全面改革,讓香港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