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青年政治訴求強烈 政府需要Reconnect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行政學系周四(27日)發布「香港青年的政治參與和意向、價值觀與心理困擾」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青年整體而言在過去六個月普遍參與低風險的政治活動。研究顯示,以「社會政治事件」為壓力事件的受訪者,較以填寫「學業」或「工作」為壓力事件的,出現更顯著和嚴重的創傷後侵入性思想及創傷後過敏性反應。反修例風波雖然較去年平息,但政府必須深入了解青年的需要,展開修補社會裂痕的工作。

研究團隊以「行動主義和激進主義意向量表」量度青年人的政治意向,即根據受訪者對「合法和非暴力」和「違法和暴力」兩種不同的政治活動的接受度,把受訪者分爲「在外派」、「行動派」、「激進派」以及 「和勇派」四種。較極端的「在外派」和「和勇派」分別有 40.0% 與35.5% 。

「在外派」:不傾向「合法和非暴力」和「違法和暴力」

「行動派」:傾向「合法和非暴力」,不傾向「違法和暴力」

「激進派」:不傾向「合法和非暴力」,傾向「違法和暴力」

「和勇派」:傾向「合法和非暴力」和「違法和暴力」

2019年11月12日中文大學爆發激烈衝突,警方與示威者在二號橋對峙並展開激戰,烽火四起,吐露港公路被堵塞5日,於11月16日重開。(資料圖片/劉定安攝)

研究也指出,青年的政治意向派別及其治活動投入度與其價值觀有關聯。研究團隊就「基本價值觀」、「普世價值」和「集體價值」三種不同價值觀進行分析,總結來説,受訪者普遍認為包括「普世性」和「仁義」的「自我超越價值」最為重要, 而「追求穩定價值」中的「傳統」和「自我提升價值」中的「權力」的分數則相對較低。同時「普世價值」所涵蓋的「言論自由」、「民主」和「任何代價的和平」,均被受訪者評為最重要的三種價值觀,而「集體價值」所涵蓋的「我的國家」,重要性則相對較低。

「普世性」指向心胸開闊包容、自然和藝術之美、 社會正義、世界和平、平等、智慧、與自然和諧一體、環境保護。

「仁義」指向幫助、誠實、寬恕、忠誠、責任心。

「傳統」指向尊重傳統、謙卑、接受自己人生所屬的位 置、奉獻、謙虛。

「權力」指向社會權力、權威、財富。

其中,「行動派」、「激進派」和「和勇派」皆比「在外派」更認同「普世價值」的重要性。而「和勇派」也比 「在外派」更認同「自我超越價值」、「追求變化價值」和「自我提升價值」。也即是説,更認同「普世價值」和「自我超越價值的青年往往會更投入政治活動;而那些認同「遵從」和「治安」等 「追求穩定價值」的青年參與政治活動的傾向較低。

青年激進化令人憂慮

高達八成多及九成多學生曾參與政治運動,說明年輕人廣泛地有政治訴求。當中同意非法和暴力行動的受訪者竟多達四成多人,更是叫人憂慮。就此,政府不能以為只是一小撮人激進,而需要全面檢討及調整青年政策。其實大量年輕人表示有價值追求,本來就不一定帶來社會不穩定,若然現有的體制能有效地疏導聲音及作出適當指導。惟疏理過往港府歷來的青年政策,就會發現,香港青年被視為問題、資源,卻從未被正視為可以參與到社會、政治中的一員。

如果不直面青年政治訴求的核心,社會難以真正和解。(資料圖片)

舉例說,雖然政府設有青年發展委員會,但被視為精英二代提供人脈交換、互助互利的平台:青年峰會或論壇多為形式主義而缺乏實權,卻沒有切實探討青年的住房問題、就業問題、發展培訓問題等,亦為無法滿足青年人關懷、參與社會政治的需求。

參考歐洲及英國的青年議會,前者完全由16至22歳的青年主導運作,後則亦由11至18歲的青少年組成,討論關心氣候變化、地區事務、政治議題等,讓青年的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有合法的途徑相配合。因此,政府若想真正解決青年問題,修補社會裂痕,不能只是標籤「勇武」與「廢青」的對立。官員應改變青年政策,廣泛地接觸年輕人,為青年對社會議題的熱情提供有效的參與渠道,讓青年成爲社會改革的持份者與推動者。特首林鄭月娥競選時提出「We connect」的口號,當下政府需要做的,正正就是與年輕人「Re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