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院初選激化 民主黨一代新人換舊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距離11月3日美國總統大選尚有60餘日,民主、共和兩黨日前分別舉行全國黨代表大會,各自提名拜登及特朗普領軍出戰。選票上段的人選雖已塵埃落定,不過中下段的國會參眾兩院參選資格,則仍在競逐當中,其中以藍州如麻薩諸塞州者,中間、進步兩派爭提名出選的競爭更為白熱化。

民主黨內的進步運動在左翼參議員桑德斯於2016年總統初選挑戰黨內主流建制派希拉里後,有復興的迹象。2018年中期選舉,紐約布魯克林選區中一名前桑德斯支持者,年僅29歲的政治素人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竟在初選中撃敗民主黨黨團主席、議長佩洛西的繼任人大熱,連任九屆的克勞利(Joe Crowley)而一夜成名,迅速成為美國政治的超新星。

連同另外三名的新科進步派少數族裔女議員,其被傳媒冠上了「四人幫」(The Squad)之名,在綠色新政、全民醫保、邊境移民、以巴問題等政策中不斷向黨內建制施壓,成為佩洛西的眼中釘。而佩洛西亦非省油的燈,如曾以「四人幫」中的索馬里裔議員奧馬爾(Ilhan Omar)的反以色列立場指控其為反猶,更以議長名義發聲明不點名譴責,被指為有公器私用、排擠黨內異見之嫌。

美國國會議員亞歷山德拉·奧卡西奧-柯特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伊爾漢·奧瑪爾(Ilhan Omar)、阿婭娜·普萊斯利(Ayanna Pressley)和拉什達·特萊布(Rashida Tlaib)。

甘迺迪世家後人出戰

兩年過後,進步派再以桑德斯擔綱力爭黨內提名,最終其再次不敵由奧巴馬為首的黨內元老及機器加持的拜登,不過在中下段戰線進步派則屢有斬獲。如紐約市布朗克斯便有非裔背景的校長鮑曼(Jamaal Bowman),以政治素人姿態初選中撃敗連任15屆的民主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英格爾(Eliot Engel),重演科爾特斯兩年前打大佬而一鳴驚人的軌跡。

在2014年非裔青年遭警槍殺而爆發的弗格森騷亂後活躍於當地「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社運份子布什(Cori Bush)亦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選區撃敗由其父手上世襲,父子二人把持當地議席逾50年的克萊(Lacy Clay)。加上進步派在不少深藍選區報捷,而現任的「四人幫」在面對黨內建制支持的對手中成功報住席位,皆令來屆進步派的羽翼漸豐,有力跟主流派分庭抗禮。

除了眾議院外,民主黨在參議院初選中亦罕見勢均力敵大戰。前總統約翰甘迺迪侄孫、前參議員兼司法部長羅拔甘迺迪之孫的喬甘迺迪三世(Joe Kennedy III)便放棄其眾議院席位,越級挑戰現任麻省參議員馬基(Ed Markey)。要知道甘迺迪家族在美國幾乎四世三公,在其發跡的麻省更為顯赫,在約翰、羅拔60年代相繼被刺後,其弟泰德便一直擔任參議員至2009年逝世為止。

憑其甘迺迪之大名,喬三世要為家族重奪參議院之位可謂易如反掌,然而現任的馬基雖屆74歲之齡,比39歲的甘迺迪足足大一截,近年卻走進步派路線,如跟科爾特斯共同贊助綠色新政法案,廣受年輕自由派支持。而科爾特斯亦力撐馬基爭取連任,令一度落後的馬基選情看漲。而此時佩洛西亦打破不支持挑戰現任議員者的不成文規定而支持甘迺迪,令黨內兩翼鬥爭更壁壘分明。

麻省聯邦參議員馬基(Ed Markey,前)周二(15日)到國會出席聽證會。(Getty Images)

政治的新陳代謝

為此科爾特斯亦反守為攻,宣佈支持年僅31歲的麻省霍利奧克(Holyoke)市長摩士(Alex Morse),挑戰在摩士出生同年起便擔任眾議員尼爾(Richard Neal)。身為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尼爾極力反對全民醫保,同時間卻被發現其收受保險及醫療企業大量捐款,惹來貪腐指控。而摩士則被指曾利用其大學講師職櫂與學生發生不倫關係,其後卻被踢爆為親尼爾組織故意設下的圈套。

事件一出更令此場初選更受外界關注,尼爾本人則極力否認與事件有關,卻也嚴重打撃其威信。而佩洛西打破傳統支持甘迺迪,亦令科爾特斯主動支持摩士,更稱沒有人可以再投訴挑戰現任議員,明顯衝着佩洛西而來。從紐約鬥到麻省,佩洛西及科爾特斯為首的建制、進步兩派的對立日益明顯,而進步派逐步蠶食建制派的版圖亦似乎悄悄上然。

在80、90年代列根、克林頓的新自由主義下出身的舊民主黨人,長期處於華盛頓廟堂之高,逐漸受國會山莊及游說團體間的權勢和利益沖昏頭腦,與選民漸漸脫節實屬常事。然而在巨額捐款、黨內大佬、政治世家凡庇蔭下,草根政治素人屢次擊敗巨人,亦足見民心思變。此黨內參選中的換血過程,亦可促進政治的新陳代謝,實為有利而非損害選民的選擇權及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