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開發現曙光 政府應及早部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港新冠肺炎的確診個案連日破百,市民人心惶惶,但各國的疫苗開發工程亦漸見苗頭,總算迎來一線曙光。「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總裁伯克利(Seth Berkley)周一(27日)在訪問時表示,聯盟正協調各國設定疫苗的定價範圍,並欲在富國及窮國設立分層定價,確保全球民眾可公平地接種疫苗。但疫苗指日可待之際,特區政府不但須盡快訂立採購疫苗的程序和準則,更要制定和統籌為民眾接種的先後次序、配套等,免得延宕時日。

世界各地研究人員目前正與時間競賽,爭先開發預防新冠病毒的疫苗。雖然開發工程常要數年時間測試和量產,但鑑於新冠肺炎的迫切性,是次疫苗預料「僅須」12至18個月開發時間。據英國《衛報》統計,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正追踪140多種候選疫苗,而在35種已通過臨床前試驗的疫苗中,分別有17種和13種已進入第一和第二階段安全試驗,另有五種更已到最後階段,並將於短期內提交各國監管部門審批。

購買疫苗「期貨」?

隨着疫苗指日可待,各國政府亦早以擺出「搶購」疫苗的方案和姿態。例如,在確診數字逾430萬人的美國,其總統特朗普早在本月13日表示,當局已着手挑選廠房選址、採購原材料和生產器材,並可望在夏季結束前,開始生產三億劑疫苗;同樣地,歐盟亦正與至少六所藥廠談判,並期望盡早能採購5億劑疫苗。兩者仍處於前期採購階段,結果未明,但已算比特區政府走得更快、更前。

政府被部份人認為在推行防疫政策上畏首畏尾,這種作風似乎亦可見於採購疫苗上。食衛局局長陳肇始在本月23日表示,港府正檢視不同地方研發的疫苗,但現階段還須更多臨床科學,來確保疫苗有效、安全,之後才會考慮購買。這做法無疑是風險管理,正如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曾以「購買期貨」來比喻疫苗採購,但判斷若然過於保守,或有機會因遲落訂而買不到疫苗,更會間接延長疫情的時間。現階段研發進展較快的疫苗只有五種,數量不多、即使港府因保守起見仍未有意願向藥廠落訂,至少亦應制定採購程序、數目等具體的目標。

特區政府亦須及早準備接種疫苗的方案。一如「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的討論,聯盟有意就疫苗設立分層價格,正是基於「有救無類」、性命平等的大原則出發,故在預算所須疫苗數量之際,港府亦要顧及民眾的負擔能力,考慮接種疫苗是全然按市場原則執行、公私營混合形式,或是以政府一手包辦,將疫苗視為公共物品讓民眾免費受助。此外,在疫苗接種的前後次序上,政府亦可讓高危的醫護人員和長者優先接種,並及早推算接種率和群體免疫的關聯,預先制定全面重啟經濟活動的指標。更重要的是,由於疫苗在運送過程中需要冷藏設備,以確保衛生要求,故政府亦要預先統籌物流業界的運作,免得疫苗到港後得物無所用,避免本港全面解封之日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