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疫或變持久戰 資源分配成關鍵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社會或需進入長期抗疫的新階段。隨之而來的物資挑戰,策略調整以及人心的團結,都是社會上下需共同面對的問題。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多國都未能截斷病毒傳播鏈,新型冠狀病毒或不會短期內消失。再加上現時天氣炎熱的新加坡、泰國等地均有不少感染個案,專家愈來愈沒信心病毒會如沙士般隨著氣溫回升而消失。袁國勇甚至認為只有當七成人口因受感染而產生抗體時,疫情才會緩和。 另一方面,相應的疫苗最快也要一兩年後才能面世,而要等到疫苗能夠量產,普遍注射時更需假以時日。因此,對抗武漢肺炎極有可能是一場持久戰。
醫護口罩存量不足
全球爆發的持久戰之下,首當其衝的就是物資問題。不同部門公務員均曾投訴防疫物資不夠,例如有房屋署職員巡查喉管時,發現欠缺防護裝備;有消防員投訴收到過期N95;有滲水辦員工不獲發裝備去有風險地方檢查;有海關一更50多人,只獲派兩盒口罩等。最嚴重的是前線醫護的物資短缺。目前醫管局防護裝備存量已不夠三個月,其中外科口罩、保護衣及面罩僅有近兩個月存量,N95口罩更只有約四周存量,以至於醫護只能在處理霧化程序(如插喉、抽痰等)時才能使用N95口罩。這無疑增加了前線醫護的的風險。
毋庸置疑,政府必須開源,更靈活地搜羅採購更多防疫用品,以及支持本土防疫用品的生產。同時,在全球爆發,各地防疫用品需求皆緊張的情況下,政府更需要「節流」,而節流並不是一味地縮緊醫護防疫資源的使用,而是更靈活、智慧地分配防疫用品,讓防疫用品用得更有效益。比如政府不同部門獲得的口罩未必與實際需要成比例,外界尤其關注警隊的物資是否比其他較有需要的部門如消防處還要多,資源分配的問題值得官員檢討。N95全球緊缺,若醫護也只能在進行霧化時才能使用N95,政府更須重新規劃分配,將資源按需求和風險優先級分配才能更好地長久抗疫。
除了開源節流,解決長期抗疫的物資需求,政府還需調整政策策略。比如袁國勇認為圍堵策略將意義不大,但港府可考慮要求入境人士事先提交健康證明。的確,當戰「疫」延長後,集中火力,短期嚴防死守的策略似乎難以細水長流。比如學校停課、政府服務減少可以是一時防疫之舉,卻難以成為長久的措施,因此當對防疫時間的預計有所變化時,政府亦必須做出相應的策略規劃調整。
人心團結也是持久抗疫中重要的一環。目前社會與政府之間互信度不足,不利於齊心長久抗疫。這種不信發生在不同機構,影響着不同層面的運作。比如DSE考生向媒體抱怨獲派口罩或出現問題,而不是向教育局、學校投訴,也反映他們未必信任政府部門。這種不信任部分出於社會情緒,部分也是政府部門的處事問題。比如港府對抗疫物資去向的不公開透明,對醫護、不同紀律部隊和政府部門的物資分配準則又未能讓市民明白,強制檢疫大廈名單滯後公布等,這些都是令公眾與政府產生隔閡。如果政府不在資訊公開、與公眾的交流上加以改善,此後社會的不信任只會成為長期抗疫的阻礙。政府必須予以重視。齊心才能協力,方可共渡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