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增建傳染病大樓有助防疫
沙士一役,暴露香港政府對傳染病疏於防範,還牽起政治風波,主事醫療官員相繼辭職。事後政府推動不少改革,例如成立衞生防護中心及制訂應變機制,但新型肺炎一到,政府的應對措施仍然雜亂無章。例子之一,是傳染病大樓不足,病人只能入住普通醫院的隔離病床。
隔離病床或不足1,400張
為接收確診或懷疑新型肺炎患者,醫管局在1月初稱可以設立1,400張隔離病床,包括位於負壓隔離病房及非負壓隔離病房的床位,亦分布不同醫院,並可於72小時內調配。截至8日,隔離病床使用率為37%,負壓病房使用率為55%。雖然目前床位足夠,但疫情未有緩和之勢,難保社區爆發後不敷使用。
再者,醫護界也質疑病床數目是否充足。《香港01》在8日報道,瑪麗醫院分擔當中90張隔離床,但不少隔離病房設施未準備好,部分要本月底才完成裝修,並非聲稱的72小時。另有隔離病床本屬深切治療床位,換言之,病床是「塘水滾塘魚」,萬一被徵用接收肺炎個案,就少一張深切治療床位。公立醫院向來負荷過大,床位使用經常超過百分百,若然疫症規模更大,有需要的病人可能一位難求。
瑪麗醫院是港島西聯網的大型地區性急症醫院,90張隔離床位卻也不乏「水份」,其他地區醫院會否更難騰出隔離床位?再者,醫學界認定新型肺炎的傳播能力較沙士更強,勉強要普通床位「變身」也未必適合?雖然負壓病房能減少傳染機會,但若能另設傳染病大樓,通風系統、空氣過濾設備及保護物資更完善,能更減少交叉感染機會,醫護員工工作亦較安心。
互相推卸 三間傳染病大樓只建一間
目前香港唯一一間傳染病大樓附設於瑪嘉烈醫院。沙士過後,政府檢討報告提出,應否在每個聯網指定一家急症醫院接收傳染病患者,後來醫管局提議興建傳染病專科醫療中心。瑪嘉烈醫院的傳染病大樓在2004年獲立法會財委會撥款,2007年啟用,提供108張隔離病床。另外,14間醫院亦加設共1,400張同類病床。
近日傳媒回顧興建歷史,醫管局曾經建議一共興建三間傳染病大樓,另外兩間位於屯門醫院和大埔那打素醫院,並首於2003年6月於立法會小組委員會討論。然而,因為當時有立法會議員反對選址離民居太近,加上政府指出資源有限,以致2004年只有瑪嘉烈醫院方案過關。當年負責設施管理的醫管局高層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只落實一間大樓,是政府決策當局決定。
防患未然 說到要做到
傳染病大樓一棟耗費逾五億,固然價值不菲,但大樓平時亦可作其他醫療用途之用,並不會浪費。相反,香港公營醫療體系長期超負荷,增加承載能力恰恰是正確方向。
政府在沙士後發表的報告,題為《汲取經驗,防患未然》。現在看來,防疫抗疫依然措施缺口處處。不少人重提沙士期間全民同心打仗,慨嘆今天各方互相攻擊和埋怨。疫情過後,各方必須平心靜氣,訂定方略,增加醫療設施,以應付未來更多、更複雜的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