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巴、新巴又擬加價 政府應革新「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不少打工仔每天都依賴城巴、新巴過海返工。巴士公司繼今年1月獲批加價後,最近再向運輸署申請加價12%,引起公眾關注。公司解釋,申請加價的原因是車長工資升幅遠超預期,包括新入職車長月薪兩年升24.9%;在巴士安裝安全裝置;及落實運輸署新修訂的《巴士車長駕駛、休息及用膳時間指引》,導致營運成本上升等。

翻查母公司新創建集團2018年的年報,在2018財政年度,新創建交通集團公共巴士業務利潤大幅下跌63%,由3.399億港元降至1.273億港元,公司於2017年8月已申請加價12%。在7月,亦有消息傳出新創建有意撤離本地巴士業務市場,考慮出售城巴及新巴在內的公共交通資產。
 
公司經營困難是一回事,但巴士作為香港市民賴以出行的交通工具,加價決定會否令市民--尤其是上班族--生活百上加斤,政府亦必須仔細衡量。今年年初城巴及新巴已分別加價平均7%及5.6%,來往天水圍至銅鑼灣的城巴N969線由32.2元加至34.6元,加幅為2.4元。至於來往沙田至北角的新巴682C線亦由19元加至20.2元,亦已邁入「2字頭」時代。

新巴城巴表示,是次提出申請調整票價12%冀改善財政狀況,又已慎重考慮公眾的負擔能力。(資料圖片)

政府統計處在今年3月公布的2018年數字顯示,香港打工仔薪資中位數為17,500元,以單程20元車費來說,一個月上班22天,每月車費880元,佔月入比例為5%。如果城巴、新巴申請的12%加幅通過,即使是單程20元的車費也將增加至22.4元,車費佔月入比例則由5%增加至5.6%。這個比例究竟是高是低,見仁見智。
 
與鄰近地區相比,例如薪酬水平普遍較港人低的台灣,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網站,台灣人最新受僱員工總薪資中位數是39,167元台幣,若以雙北市公車票價兩段式單程30元台幣,即每月車費1,320元計算,車費佔月入比例僅為3.3%,支出比例遠較香港人為之低。
 
當然,政府現時已提供「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補貼計劃),為公共交通開支較高的市民減輕交通費用負擔。由2019年1月1日起,市民每月的公共交通開支若超過400元,政府會為超出400元的實際公共交通開支提供25%的補貼,補貼金額以每月300元為上限。如果以每月車費985.6元計算,市民可領146.4元補貼,則實際支出為839.2元,津貼後佔月入中位數的比例是4.8%,仍然比台灣高。
 
更何況,台灣台北市和新北市政府早在2018年4月,就合作共同推出公共運輸定期月票,即以劃一的1,280元台幣,可在30日內不限次數搭乘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公車、捷運、淡海輕軌,亦可在台北市內租用共享單車YouBike時享有前30分鐘免費的優惠,基本上已涵蓋所有常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以1280元台幣換算佔台灣受僱員工總薪資中位數的比例是3.2%,比例不但更低,而且當地居民更可透過月票擴大生活及消費圈。
 
悠遊卡董事長暨總經理陳亭如在今年4月接受當地傳媒訪問時表示,觀察月票族的動態後發現「交通動線會帶動經濟動線」,因為不限次數的誘因,月票族可以擴大生活圈,更積極地前往不同的地方,無形中帶動了當地經濟。

基本規則:市民的每月交通開支超過400元,將總開支減去400元後,再將此數除以4,得出補貼額(見圖中範例)。補貼額以300元為上限,所以如果該月總交通費超過1,600元,最多也是「回水」300元,超出的部分不會有補貼。領取限期為3個月,例如1月的補貼,要在4月或之前領取。(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網站截圖)

在香港,港鐵和九巴並沒有通用的月票。九巴雖有推出月票計劃,但月票費用高達港幣780元,如以一日兩程計算,上班22天,則每程仍然高達17.7元,而且只限九巴巴士,亦不包括港鐵。即使市民可以只乘坐九巴上、下班,使用月票後的交通費佔月入中位數換算比例,仍高達4.5%。
 
港鐵的月票計劃則甚為瑣碎,主要分為全月通加強版和港鐵都會票兩種,前者又再細分為五款,分別提供予住在新界和東涌等地的長途客,而都會票則是予市區過海打工仔使用。上述兩種凡六款的月票計劃,並沒有任何一款月票能夠涵蓋港鐵的所有鐵路站,如果超出指定範圍,同樣需要付費,功能形同雞肋。
 
因此,從上述情況來看,香港打工仔的交通負擔可謂日益沉重,即使將補貼計劃的津貼納入計算,亦只不過是聊勝於無,更何況綜觀現時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提供的月票計劃,不是定價過高就是限制過多,大幅削減月票本身應該提供的功能。就兩巴加價之事,政府應嚴加審視申請,若欠理據則應否決或削減加幅。長遠來說,政府可循兩個方向改善,較根本的改善方案可以牽頭串聯全香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公司,共同推出一款跨公司及無次數限制的「全月通」,即使將費用維持在月入中位數的5%附近,即875元,相信仍然實用。至於另一個較溫和的改善方案,就是參考台灣交通費佔月入3.2%的指標,加大補貼計劃的津貼金額,相信對於現時怨氣充斥的香港社會來說,也是一項市民會收貨的利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