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表達聲音 不能是阿Q式勝利的愛國主義
海外華人愈來愈多,意味中國和世界文化思想的碰撞增多。但若海外華人群體不能有效地向外界表達中國聲音,不但無法讓外界接受、傾聽,反而會加深中國與世界的隔閡。
由《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發的示威活動在香港愈演愈烈,也牽動世界各地港人的心緒。然而,聲援香港活動遍地開花的同時,衝突事件也隨之而來。
上月24日,澳洲昆士蘭大學一群聲援香港的學生集會靜坐,並設置「流動連儂牆」表達對香港的支持,促請香港政府撤回修訂條例、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警方處理手法等。約200名內地留學生現身反對這次集會,除了播放國歌外,還貼上「香港屬於中國」、「愛中國」等字句,破壞香港留學生的連儂牆,辱罵聲援香港的集會者,最後雙方發生肢體衝突,要在校園保安和管理層的介入下不歡而散。
這種情況並非孤例。7月23日香港城市大學一名說普通話的男子破壞校內連儂牆,推倒民主女神像;在新西蘭奧克蘭大學,聲援香港學生組織的連儂牆數次被破壞,並在7月29日發生留學生之間的衝突,一名內地生推倒另一名女生在地。
這些事件得到不少中國留學生、內地媒體及網民叫好,表揚留學生的愛國行為。甚至連中國駐布里斯班總領事館也站出來,對這些留學生的「愛國行為」予以肯定。
但是這些愛國行為在外人眼內,評價卻是截然不同。澳洲外長佩恩(Marise Payne)表示,不容許外國干預澳洲的言論自由。奧克蘭大學也向傳媒表示:「雖然不同學生對於某個議題可能意見不同,但他們必須以尊重他人意見和權利的方式表達立場。本校已表明任何騷擾、霸凌或歧視的行為都是不容許的。」
不難看到,來自內地的學生懷著堅定的立場、激烈的情緒想要向世界表達他們的觀點,表達方式卻未見有效也不獲認同。早在2014年佔中事件後,香港大學校園亦曾有內地生撕毀民主牆上言論。當他們面對立場和觀點不同,有時不會理性回應,傾向激動回應對方,最終可能加深他們與外界的隔閡和誤解。不論立場和對錯,中國人也應反思,當擁有更多機會與世界對話,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表達自己。
相反,溝通失效會失去令外界傾聽中國聲音的基礎。比如6月時,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一名研究生因不滿本科生參與示威,在社交媒體威脅將會在下學期令參與示威的學生成績不合格,引起譁然,不少師生和校友表示反感,認為這種說法違反職業道德。維護立場和表達觀點有很多方式,但如果我們無法有效地溝通和表達情緒,便會加深雙方隔閡。
無可否認,不少華人都有一種民族主義,特別在有關領土、香港對中國的認同等問題上,他們相當有意見。然而,正如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華特(Stephen Walt)最近指出,民族主義固然有其價值,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包括容易在敘事上出現偏差,不利於易位思考,因而造成誤解,難以化解衝突。所以,我們有民族主義或愛國之心的同時,亦須肯定此為健康而理性。無條件地支持單一立場和情緒化地表達,或許可以逞一時之快,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則擴闊了「我者」和「他者」的距離。
華人群體高呼「愛國無罪」,然而健康的愛國者應該思考,如何有效讓世界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