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林鄭拙劣公關 為港官上了「痛的一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6月9日「反逃犯條例遊行」以來,大批香港市民可謂陷入瘋狂的一周。當日先是有數十萬人上街,已是回歸以來罕見,當晚12點後部分示威者與警察進一步爆發衝突,其後雖被清場,但短短三日後(6月12日)民陣發起「三罷」(罷工、罷市、罷課)行動,復得大批市民響應,當朝即佔領夏慤道與龍和道,隨後部分示威者衝撃立法會,警察強勢鎮壓清場,惟令市民怨氣再次加深。特首林鄭月娥在周六(6月15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暫緩」修例,但拒絕道歉,同時堅稱修例是完全站得住腳,問題只是政府溝通不足。次日(6月16日)民陣再次發起反《逃犯條例》遊行,人數明顯比6月9日更多。

回顧林鄭自2017年擔任行政長官以來,一直以修補梁振英時代遺留下來的社會撕裂為己任,在執政兩年期間社會氣氛也確實相對平靜。然而,相信大部分市民都沒有想到,因為一宗反《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不但社會再次撕裂,而且遊行人數也相信打破回歸以來的紀錄。姑勿論市民對《逃犯條例》修訂的憂慮是否杞人憂天,惟單以危機應對能力來看,這次林鄭拙劣的公關表演,肯定也起了「提油救火」的作用,催使市民的行動不斷升級。
 
事實上,在6月9日經過數十萬名市民上街遊行後,該日遊行的規模已是03年後所僅見,但政府在當晚的態度竟然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在新聞稿中寸步不讓,直斥反對來自「誤解」,宣布如期在12日二讀辯論,令市民嘩然,更刺激了部分示威者拋棄和平理性,以武相抗;同時香港警察明顯訓練不足,在應對類似事件時態度過於差劣,故雙方陣營在9日已然種下心結。

+14

林鄭錯估民情,甚或輕蔑民情,不將市民和平示威的聲音當一回事,為日後市民行動升級埋下伏線,可謂自作自受;而她對於市民訴求的回應永遠慢一拍,也是令到局勢走向失控的原因所在。
 
林鄭在過去一周最經典的「作品」莫過於15日記者會,原本該日召開記者會已有意「暫緩」修例,一方面是為了回應6月12日的大規模激烈衝突,以免社會繼續動盪,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次日的遊行降溫。
 
但令人感到歎為觀止的是,林鄭放不下尊嚴,拒絕向市民道歉,又一再強調修例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溝通不足、市民誤解。如果說政府堅守自己立場尚不算太錯,那麼她對待傳媒提問時的傲慢,直斥某記者「喝極你都要問三條」,就完全是無事生非,只會更引起市民反感。此外,即使市民以武力手段抗爭有其不是,但警察執法不合乎比例原則,也是昭然可見的事實,林鄭在此情況下仍要說「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如同火上加油。
 
在上述拙劣的公關手段下,直接促使16日破紀錄的遊行人數。但林鄭的反應仍然慢公眾一拍,只敢透過書面新聞稿向市民「致歉」。如果林鄭還希望平息民憤,就必須當面向市民檢討自己的態度,用拍攝影片或直播的方式向全港市民鞠躬道歉,才稱得上是真正放下身段。否則以她如今的態度,不但難以管治,恐怕更令到事件不知如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