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選】經濟「功課」未交足 莫迪須更關注普羅大眾
星期四(11日)展開的印度大選,被視為對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公投。過往5年,印度經濟表現良好,其本地生產總值(GDP)先後超越法國和英國,唯漂亮數字卻難以掩蓋新增職位不足、農村貧困、基建落後等問題,致使執政人民黨不敢大打經濟牌,以免自曝其短,為在野勢力提供「彈藥」。
縱然莫迪在大選前大打民族主義牌,透過操作印巴兩國在喀什米爾的衝突提升民望,但總的來說,他的連任大計仍有暗湧。
莫迪執掌國家大權前,曾在2001年至2014年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口碑甚佳,他除了大力打擊貪腐、減省官僚機構的繁文縟節,還以相宜價錢向私人部門批出土地,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莫迪接著更上一層樓,在2014年以開啟「新時代」作招徠,擊敗此前連續執政10年的國民大會黨,而人民黨亦成為30年來首個取得國會多數議席的單一政黨,風頭一時無兩。
現在回顧,不能說莫迪在首個總理任期內毫無表現。他曾大刀闊斧推動改革,包括修訂破產法、提高外資在保險等行業的投資上限、精簡企業繳稅程序,又容許企業更易取得建築許可,以及更易在印度各邦做生意。
可是,外界實在不宜誇大莫迪的成就。儘管在他任內,該國經濟產出每年大約以7%的速度增長,成為增長最強勁的主要經濟體,但在很大程度上,這個數字源於印度GDP基數較低。另一方面,印度基建仍然非常落後,其首架準高速鐵路列車遲至今年二月才當車,相較之下,中國早已建成全球最長的高鐵網絡。
事實上,莫迪有不少政策備受批評,例如銷售稅被指推高物價,「廢鈔令」亦一度引發金融混亂,但更大問題是對基層照顧不足,例如當地農民曾多度舉行大型示威,要求當局免除貸款,改善他們的生活;莫迪政府亦被指無力協助大批畢業生投入勞動市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3月底發布的民意調查顯示,分別有73%和76%印度民眾,把物價高企和缺乏就業機會視為「非常大的問題」。
莫迪曾在上屆大選中許下承諾,聲言要扭轉前朝執政時,經濟雖有增長,但職位沒有相應增加(Jobless Growth)的困局。所謂「說易行難」,部分上次支持人民黨的選民批評,莫迪當年聲稱要為國家帶來變革,其豪言壯語令人民有所期盼,但其促進投資和就業的承諾,最終卻沒有兌現,以致一些持有MBA學位的人「淪為」餐廳侍應。
尋求連任的莫迪雄心萬丈,希望印度在2030年前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站在一國領袖的高度,有這種宏圖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人民黨選情出現暗湧,畢竟是一個警號。顯然,這個政黨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無力「谷」GDP,而是無法令普羅大眾改善生活,即使印度已成為「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但普羅大眾對GDP數字根本沒有感覺。值得讚許的是,莫迪較早前發布競選宣言時,揚言將會投放3,600億美元發展農村,還會爭取在最遲2022年把農民收入增加一倍。假若印度選民願意再給他5年機會,這將是他真正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