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策法》本乃政治工具 問題是有多大影響?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三(14日),美國國會屬下的美中經濟及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發表年度報告,當中一節提到香港的言論自由和法治受到內地干預,「一國兩制」面臨威脅,報告遂建議檢討應否繼續依《美國—香港政策法》(下簡稱《政策法》)視香港為獨立關稅區。港府及建制人士紛指斥美國報告失實;另外又有人指香港應亡羊補牢,令美國相信「一國兩制」行之有效。
儘管如此,坊間討論卻鮮少觸及獨立關稅區和《政策法》的本質。毫無疑問,《政策法》所牽涉的是政治問題,法令本身也是中美間的博弈籌碼,在中美貿易戰正酣之際,被放上討論日程可謂毫不意外。社會應該認真思考的是,到底獨立關稅區以至於《政策法》對香港有何具體意義。

美國國會權力被行政機關磨損,愈來愈有「無牙老虎」之感。(視覺中國)

《政策法》在1992年得美國國會通過,為美國與回歸後的香港提供一個「關係框架」。法令中有明文指出,法令是否有效取決於《中英聯合聲明》能否行之有效,而其目的則是確保美國在香港的利益。由此可見,法令本身就是美國保障自己的政治的工具。

美國—香港政策法重點:
*美國樂於見到香港執行一國兩制、享高度自治、落實《中英聯合聲明》
*美國繼續加深與香港在經貿、文化各方面的關係
*美國承認香港護照,回歸不影響香港居民申請美國簽證或移居美國
*香港被視為獨立關稅區
*香港可享有非歧視待遇(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後,中國也享有美國永久最惠國待遇)
*美國繼續香港提供受「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CoCom)規管的敏感科技
*香港居民在美國的財產不受影響
*美國政府須向國會定期交報告檢討香港情況(現為年度報告)

關焯照料若失去「獨立關稅地位」,將影響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國際形象。(資料圖片)
莊太量料失去「獨立關稅地位」對港影響不大。(資料圖片)

除了文首提及的國會報告,美國政府每年又會向國會提交另一份報告,探討《政策法》的「前設」(即《中英聯合聲明》得到落實)是否尚有效。而早在中美貿易戰爆發前,已有年度報告指斥內地干預香港自治,可見這次的立論不獨是因為貿易戰。故此,獨立關稅區以至於《政策法》的存廢,絕不單純是貿易問題,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問題。立法會以至社會討論《政策法》時,必須認清這點。

既然香港無可避免地會被捲入中美角力,社會便應該認真思考這份報告對香港可能帶來的影響。首先,即使美國撤銷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向香港貨品收取對等於中國的關稅,對香港的直接影響也可謂微乎其微。要知道,關稅針對貨物的原產地,香港轉口到美國的貨品,本身已要根據其原產地而被徵稅,撤銷香港獨立關稅區所影響的,只有為數不多、原產自香港的產品。按統計處數據,2017年香港總出口貨品價值達38,758億港元,當中只有434億為香港產品,只佔整體約1%。

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早前去信予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對方重新審視《美國 - 香港政策法》,同時撤銷香港及中國的世貿成員身份。(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除了關稅之外,報告中亦提及檢討是否限制向港輸出某些軍民兩用科技,引起不少擔憂。誠然,沒有這些科技,對香港發展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不過,即使美國將香港「併入」中國內地,規管對港輸出這些科技,也無法強行要求其他國家採取同樣政策,香港仍可向其他擁有相關科技的國家購買。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蘇錦樑接受《香港01》專訪時便指出,香港可向歐盟購買這些高科技作替代。

美國禁止潛在軍用高科技產品入口香港?蘇錦樑相信市場會自我調整,其他經濟體亦或會取而代之。(林若勤攝)

《政策法》立法時,允許美國向香港提供受「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CoCom)所管制的軍民兩用科技。CoCom在1996年後被《瓦聖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取代。中國並非《瓦聖納協定》成員,成員國要向中國提供有關科技,必須先得到所有成員國同意。

《韓非子》中有一故事:齊王問畫家什麼最難畫,畫家指出鬼魅最易,因為它無形態,不出現於人前。指出撤銷香港獨立關稅區會影響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固然簡單,但假若我們要認真討論其對香港的影響,便不能只作這類空泛陳述,盲目將其渲染成可怕之事。例如,是否真有一些高科技技術或產品,難以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尋找替代?暫時仍未見有人舉出具體的例子。只有看清問題,才能作出言之有物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