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吸入的塑膠飲管變不鏽鋼飲管? 「綠色消費主義」同樣不環保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早年,網上瘋傳海龜吸入塑膠飲管的影片,不少人響應環保,改用不鏽鋼飲管,但垃圾量並沒有因而大幅下降,有台灣網友更在水底拾獲不鏽鋼飲管,引起大眾關注垃圾處理的方法。以「環保」物料製成的代替品取締即棄用品,希望從而減少使用「不環保」的物品,尤其塑膠,本是好事,惟治標不治本,因為消費過量這類商品同樣不環保。「源頭減廢」是老生常談的「根治」方案,實行起來十分困難,但並非不可能,亦有漸見成果的例子。

研究人員為一隻海龜從鼻子取出塑膠飲管的痛苦掙扎片段,2015年在網上瘋傳。(YouTube影片截圖)

不鏽鋼飲管也成海洋垃圾

台灣計劃於明年7月1日起禁止公營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提供即棄的塑膠飲管,民眾遂買不鏽鋼飲管代替塑膠飲管。不鏽鋼飲管早已在台灣大行其道,有團體提倡環保並以此取代即棄塑膠飲管;但有台灣網友就發文指,覺得最近海灘愈來愈多垃圾,包括空鋁罐、膠樽、排球、安全套,甚至在水中撿獲不鏽鋼飲管,引起熱烈的討論。其實,不論是什麼材質的垃圾,都不應出現在海灘和海洋,也有不少網友指出海洋垃圾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何垃圾會在海上,而不是什麼垃圾出現在海上。的確,不鏽鋼飲管的誕生某程度是為了減少使用塑膠飲管、殘害海洋生物,能夠減少使用塑膠飲管固然是好事,但只是治不標本,當局仍須加強執法,才有望改善海洋垃圾的問題。

(PTT截圖)
有台灣傳媒請來實驗人員為不鏽鋼飲管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含錳量極高。(示意圖,《香港01》資料圖片)

再者,不鏽鋼飲管當然有助推動環保,但客觀而言,當其變成潮流、消費品的時候,不鏽鋼飲的與塑膠飲管同樣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隨着愈來愈多消費者購買不鏽鋼飲管,而不鏽鋼飲管又屬消耗品,不能永久使用(也有清潔困難的問題,須以其他工具輔助清潔),這變相便是製造出多幾件垃圾。若一方面打着保護環境的旗號,另一方面又繼續鼓吹綠色消費主義,豈不是予人「偽善」的感覺嗎?市民勿只為追求環保潮流,而忽略「減廢」的重要性,真正環保就是連「替代使用」(Replace)也捨棄,改為減少使用(Reduce),即是「走飲管」、「走塑」,真正達致減少製造廢物的目標。

+4

源頭減廢其實不難?

除了加強執法,減少非法棄置垃圾外,源頭減廢同樣重要。很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要做到並不容易,即使香港在2015年,實施膠袋全面徵費,但環保署數據顯示,2016年堆填區膠袋棄置量近43億個,按年增近一成;遑論沒被納入監管的塑膠飲管,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估計港人每年掉棄約17億支膠飲管塑膠飲管。

不過,可幸的是,環保局近年亦開始為「源頭減廢」多加宣傳,方向總算走對了,例如「沙灘走塑 餐具先行」和創造了「大嘥鬼 Big Waster」的虛擬角色,不時舉辦活動,呼籲公眾減廢、走塑,市民的環保意識較以前有所提升,惟香港的固體廢物產生量仍然上升,2016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量平均每日為15,332公噸,較2015年增加1.5%,只有都市固體廢物平均每日的廢物量有增幅放緩的跡象。

澳洲除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兩省外,各地超市自7月1日起,若店家向顧客提供塑膠袋,違者會被罰款。(視覺中國)
+2

事實上,源頭減廢並非不可能實現。有不少企業宣布停止主動派發飲管,如香港迪士尼,預計每年可減少400萬枝膠飲管消耗;位於葵芳的新都會廣場兩年前開始提供三部雨傘除水器、回收雨傘袋重用、讓顧客寄存雨傘等等,期間商場雨傘膠袋的使用量減少了7%。可見,「減廢」比「替代使用」更務實、有用,愈來愈多企業願意推行源頭減廢,履行社會責任;政府應更主動,牽頭推行更多源頭減廢措施,例如在批出外判餐飲服務合約時,加入更多減廢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