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加租加到盡 住戶苦況乏人知 租金調整機制須改變
房署建議今年9月起公屋加租10%,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本周二(7月10日)開會討論相關事宜。過去8年,公屋租金分別於2012、2014以及2016年加租一成,本次調整為連續第四次公屋租金「加到盡」。原本公屋政策租金的核心任務是為「有需要人士」解決房屋問題,並將公屋租金維持在居民「可負擔能力」的範圍。然而,公屋租金按照現行租金調整機制不斷上調,明顯與政策原意背道而馳。租金調整機制若不改變,公屋租金恐會趨向市值,居民的住屋權將進一步受損。
現行的租金調整機制是基於《2007年房屋(修訂)條例草案》引入。條例於2008年1月1日起實施。根據《房屋條例》(第283章)房屋委員會須每兩年檢討公屋租金一次。現行租金調整機制下的首次租金檢討在2010年進行。租金經檢討後於2010年9月1日上調4.68%,隨後的三次(2012、2014、2016)租金調整幅度都達到10%。消息指,房署建議今年9月起公屋加租10%,有近76萬公屋戶受影響,平均加租188元,租金上調的幅度介乎34元至469元。
按既定機制,房委會將會參照租戶收入來調整租金,並在此基礎上限制最大加幅為10%。根據《香港01》報道,2015年的公屋租戶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為20,566元,在2017年,經調整後的公屋租戶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為22,950元,升幅達11.59%。由於租金調整機制10%的「封頂」安排,因此2018年公屋租金建議加幅為10%。
觀乎過往公屋租金調整,政府不時提供差餉寬減或政府代繳租金等一次性紓困措施,惟措施力度之弱,惹來不少批評聲音。例如今次加租,有議員認為居民收入增長已被通脹抵銷,房委會若認為加租無可避免,則應免租一個月;另外有議員認為本港百物騰貴,港鐵、電費加完後又輪到公屋加,稱房委是「欲加之租,何患無辭」。
房委會要避免類似批評,減免差餉或者寬免租金固然要做,然而,更加需要的應是檢討修改租金調整機制。現行的的公屋租金調整機制按照居民入息變化決定收入水平,若然居民收入水平漲幅超過10%,則公屋加租必然達到10%的上限水平。然而,單純從入息考慮,其實無從反映公屋居民真正的負擔水平。
根據2014/15年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結果,公屋住戶的平均每月住屋開支是1,608元,而資助房屋和私人房屋住戶的相應開支則分別是9,806元和14,876元。與資助及私人房屋住戶的住屋開支相比,公屋住戶的住屋開支看似處於一個較低水平。但是,如果將食品、交通、雜項服務和其他商品或服務類別一併考慮進去,公屋住戶的每月平均開支則為13,275元。上述提到2015年公屋住戶平均收入為20,566元,意味公屋住戶每月支出佔收入近65%,而65%只是取平均數計算出來的結果,假使扣除一些收入較高的公屋住戶,公屋住戶支出/收入比例相信將進一步推高。
2016年公屋租金上調的時候,街坊工友服務處訪問350個公屋租戶,發現逾8成受訪公屋租戶入不敷支,逾半表示租金佔收入超過一成。然而,當年的公屋租金仍然加租10%。彼時,房屋委員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指,聽到社會有聲音認為要在租金調整機制加入通脹、最低工資及居民開支等因素,並首次提出可檢討公屋租金調整機制,惟兩年過去,一切如故,而主席黃遠輝亦變了口風,表示「看不到好大空間要檢討機制」。
另一邊廂,署理運房局局長蘇偉文於近期重申,公屋租戶整體收入在過去10年累增88%,而公屋租金只是累升53.5%,因此,他認為租金的調整幅度屬可負擔水平。黃遠輝主席和蘇偉文局長應該明白的是,「看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不存在」,香港2016年的堅尼系數達0.539,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數字仍高達0.473,數字反映本港極度貧富懸殊。如果香港的堅尼系數排除公營房屋的福利轉移,社會其實已經達到動蕩的邊緣。要解決香港的貧富懸殊,寬免差餉、免租或者停止加租其實都無濟於事,但政府如果連這些都不做,社會要付出的後果與代價恐怕是政府難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