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龍舟】政府推親水文化漸見成果? 須正視河溪水質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每年都會在端午節舉辦大型龍舟錦標賽,吸引成千上萬市民和遊客觀看。龍舟不只是端午節的競賽活動,現已發展為體育活動。近年,政府開始推動親水文化及近水活動,希望善用海濱設施,開始建設不同海濱配套和設施,鼓勵市民「親水」。雖然海濱配套相繼完工、維港水質已改善不少,但其他海濱、河道的水質長年為人詬病,政府須正視水質問題。

發展親水文化漸見成果?

龍舟由70年代起發展蓬勃,並逐漸傳到外國,現今不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由香港舉辦龍舟比賽更成為國際級賽事。事實上,多區的龍舟比賽會於每年三至四月揭開戰幔,單在今年四月,已經舉辦過至少三場的龍舟比賽;而在端午節當日(18日)就有多達11場龍舟比賽,遍佈港島、新界,比賽場乎包括赤柱正灘、香港仔海濱公園海傍、沙田城門河、屯門青山灣44區海面等等。

+7

政府在2015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推廣親水文化(Water Friendly Culture),並且願意在端午節當日開放海濱以舉辦龍舟比賽,有些比賽場地(如城門河)平日也能開放作龍舟訓練,能充分利用社區內的水資源,實屬好事。再者,近年維港水質有所改善,政府研究利用維港資源發展近水及水上活動,也值得支持。要發展親水文化可由社區做起,例如活化和修復河道,再加以配套,令市民享用到社區的「水資源」。渠務署在2012年將生態設計(eco-design)的概念引入啟德河(即啟德明渠)的活化修復工程,黃大仙段並於近月完工。

應以改善水質為大前提

社區內的河溪發展潛力大,不只香港有意發展區內河溪,外國政府也有成功的例子,如韓國首爾的清溪川。清溪川原是一條暗渠,其後首爾市政府重新挖掘河道,並在河道兩旁興建河邊走廊,中間以石級連接走廊,讓行人橫過,還可在側嬉水。

即使政府大興土木加建了海濱配套、河道旁邊的設施,但都必須正視水質問題,不然有了配套,卻無法發展水上活動、讓市民在河道旁休憩,進一步推廣親水文化。根據環保署2016年的河溪水質報告,雖然全港有84%的河溪監測站水質被評為「極佳」或「良好」等級,但有近四成的監測站錄得「高」或「極高」的大腸桿菌含量。

水質指數是根據河溪的全年水質監測數據計算,數值反映河溪的一般生態健康狀況。水質指數與保育水生生物的主要實益用途有關,以溶解氧、五天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水平這三項參數作為評估基礎,水質指數介乎 3 至 15 不等,分為五個等級:極佳、良好、普通、惡劣、極劣。
資料來源:環保署

周中烹調錦田河塘虱,並試食:

平坂寬在香港釣到巨型塘虱的照片在網上熱傳,其博客Monsters Pro Shop的瀏覽量已達320萬次。(網上截圖)
+11
不過,附近一段錦田河看起來頗混濁。環保署回覆查詢指,錦田河的污染主要來自禽畜農場的非法排放,自2014年起已成功檢控3間雞場和5間豬場的飼養人。(余俊亮攝)

報告又指出,大腸桿菌含量「極高」的河溪大多位於新界西北部(如元朗河、錦田河和梧桐河),主要是受到禽畜農場排放、未設置公共污水渠的鄉村徑流以及舊區錯誤接駁污水渠的影響。在過去十年內,含量「高」或「極高」的河溪數量平均有37.5個,2016年仍然有39個,可見情況沒有改善,政府須採取措施減低河溪污染問題,如打擊上流河道的非法排污、改善污水渠接駁方法等,否則發展親水文化則無從談起。

儘管這些河道主要用作雨水疏導和防洪,但亦不代表無法提供市民「親水」。剛完成活化的啟德河其實也是東九龍其中一條主要排洪渠道,主要作用為防洪和排洪;由於啟德河兩岸種有簕杜鵑和設有水生種植場地(種有本地品種的桐花木及文殊蘭),黃昏時間或有小白鷺飛到啟德河,因而加上觀景點供市民欣賞景色。其實啟德河在六、七十年代水質極為惡劣,明渠內含有大量污染物,但經過多年,政府终下定決心「整治」,至今更加設觀景點,推廣親水文化。可見,政府只要有決心,也可改善河道水質,從而推廣親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