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倡建「外掛」公屋  稱「快靚正」 政府仍需回應根本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個月月初,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聯同業界測量師成立小組,建議在部分早期落成的公屋外牆及天台加建預製組合屋。本港有不少業界人士近年開始提出預製組合屋的概念,而新加坡、日本及英國等地更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供參考。現時香港的公營房屋極度短缺,政府應積極研究預製組合屋作為短期提高公屋供應的可行性。不過,這不代表政府可以避重就輕,迴避興建適足公營房屋的問題。

謝偉銓建議,在部份現有舊式屋邨,如南山邨、白田邨、沙田瀝源邨等,在每層走廊兩端的外牆,以及天台,加建預製組合屋。(余俊亮攝)

事實上,謝偉銓早前已經提出了一個在本港採用預製組合屋的初步方案。他與其他業界人士成立的工作小組建議政府揀選二、三十年樓齡的舊長形公屋,在公屋走廊兩端加建預製組合屋。他預計每層能夠增建四個250呎的單位,加上公屋天台同時增設升降機及組合屋,料一棟公屋最多可加建八十個單位。

謝偉銓指,目前全港大約有二百多棟舊長形公屋,如果全部加建組合屋,料五年後將會有2萬個單位供應。至於造價及房屋質量方面,謝偉銓估計單位的造價成本約在三十萬,每個單位的預期壽命為30年,單位內設耐火及隔音設備,「平過公屋一半,仲可能整得靚過公屋」。

謝偉銓表示,曾與運房局及房屋署代表開會見面,政府初步對計劃反應正面,認為值得深入研究。(受訪者提供)

6月11日,謝偉銓聯同多名業界人士與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會面,他於會後指政府態度正面,基本上支持計劃。謝偉銓目前考慮在沙田、觀塘等地的五個屋邨內推行先導計劃,預計最快2019年初可推出單位。謝偉銓形容建議是一個「快、靚、正」的方法舒緩正在輪候公屋市民的燃眉之急。

縱觀世界其他高密度城市,預製組合屋的成功實踐有不少先例。新加坡早已嘗試預製組合屋,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建造生產力;而英國內部亦有不少地方採用預製組合單元屋,在英國房屋供應不足日益嚴峻的今日,預製組合屋在可見的將來相信會越來越受歡迎。

+5

回到本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亦到廣東江門參觀單元預製建築技術公司,希望將該技術引入本港以加快建築流程及減省人手。

謝偉銓議員提出的組合屋並不是什麼開天闢地的新事物。不過,在未用盡地積比率的公共屋邨加建預製組合屋的建議倒是值得考慮。然而,能夠加建預製組合屋的舊長形公屋畢竟有限,而加建組合屋亦會讓原本的屋邨受到影響。因此,就算加建組合屋能夠成事,相信能夠提供的房屋數量亦不太樂觀。

為了以便捷方式增加房屋供應,謝偉銓(中)聯同建築測量師黃世寧(右)及陳顯滬(左)成立安居易達工作小組,就提高供應量提供意見。 (余俊亮攝)

根據房委會數據,截至2018年3月底,本港公屋輪候人數達到近28萬人,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更升至5.1年,創下歷年新高。去年年底,運房局發佈《長遠房屋策略》2017周年進度報告,依據政府當時覓得的土地,政府只能興建23.7萬個供應房屋,相比十年28萬個公營單位的目標還差4.3萬個單位。據了解,2023/24年出租公屋供應將不足1萬個,及後三年有關供應更是不容樂觀,消息人士將此形容為「斷崖式」下滑。事實上,看一看公屋輪候人數及輪候時間就可以知道,公屋供應的缺口簡直是一個「黑洞」。而觀乎過往幾年私樓單位的供應數量,不僅是達標,而且往往是超標完成。

當年長遠房屋策略訂下十年興建28萬個公營房屋的建屋目標,如今看來遠遠未能追上,至今仍然有4.3萬個單位未有地可建。(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造成當前困局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批地決策。以政府3月初公布的2018/19年度賣地計劃為例,地皮預料可以供應2.55萬伙私樓單位,遠多於《長策》定下的每年1.8萬伙的目標。反之,政府卻傾向將具爭議的用地(例如綠化帶)建公營房屋,將容易發展的土地賣地招標給發展商作商品房,以致公屋供應落後預期。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拿劏房兒童作擋箭牌,批評環保團體反對填海。特首的指摘反遭海豚保育協會會長洪家耀「秒殺」:「如果承諾所有填海的土地都用來興建公屋,我一定支持。」洪的回應不僅搔到政府房屋政策的癢處,更直接戳到土地政策的痛點。政府確實應該「千方百計、寸土必爭」覓地,但覓地後建什麼樓才是關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