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派錢乃政治工具 忌贏粒糖輸間廠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財政預算案引起公憤,不少市民認為政府應「派錢」平息眾怒。財政預算案乏善足陳,市民感到憤怒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政客還需本乎理性,作出最合乎大眾利益的決定。公民黨一向被視為「貴族黨」,猶幸這次對預算案立場堅定,郭榮鏗近日就在《信報》撰文表明,政府應該將資源用於長遠民生政策,而非「派糖」,值得其他政黨參詳。

誠如文章所言,市民對於這次財政預算案不滿,源於政府沒有解決社會結構性問題以及資源分配不均,市民要求「派錢」,不過出於一時氣憤。政客固然要廣納民意,但是絕不應該隨波逐流。

隨着香港多年錄得盈餘,「派糖」也成為常態,觀乎立法會秘書處撰寫的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研究簡報,政府在2007-08年起的十年,一共花上3,200億元在一次性紓困措施之上,平均每年「派糖」320億元,這筆金額足以解決香港多個結構性問題,例如郭榮鏗提到的增加中小學教師,「01觀點」過去就曾指出,香港教師的平均教節遠比台灣、內地、澳門為高,早應改革,減輕教師壓力,提升教學質素,可惜政府一直未有大刀闊斧地調整班師比例。

反之,派錢並不能帶來持續效果,舉例說,2011年政府花上360億元用於全民「派錢」。對於政府來說,這360億元能夠化解一場政治危機。但是我們須問,這筆花費對今日的市民有何影響?是否能夠解決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事實上,周永新教授的全民退保方案起動基金不過是500億元,如果政府能夠將這筆金額投入起動基金,將能大大改善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遠比「派錢」有效。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卻交出一份猶如「白卷」的財政預算案。(羅君豪攝)

也許有人認為,政府財政儲備逾萬億,本可以同時落實長遠政策以及「派錢」。但是政府的理財原則向來保守,如果政府真的聽從政客意見「派錢」,相信在平息民憤過後,便會繼續耽於安逸、無所作為,繼續主張「大市場,小政府」,也就是郭榮鏗所言的「贏粒糖輸間廠」。正如「01觀點」多次強調,政客固然要警惕政府的無能,但同樣需要警惕「派錢」會淪為政治工具,特別是一些「紅褲子出身」的政客,就更應該審慎待之。

政客必須要謹記澳門的經驗,澳門政府年年派錢,在公共政策上卻乏善可陳,一場風災過後,不少澳門市民如夢初醒,批評「派錢文化」。香港的情況固然比澳門稍好,但是港人也不應五十步笑百步。雖然香港政府少有「派錢」,但是政府依賴「派糖」的程度,與澳門政府其實不遑多讓。尤其是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已被深圳趕過,創科產業落後,社會又積弊叢生,政府就更應該從當刻開始戒掉對「派糖」的依賴,投資未來,解決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派錢」的呼聲在建制、泛民間日趨高漲,政府或有所動搖。此刻,理性的聲音就更顯得彌足珍貴,郭榮鏗的本業是律師,又是功能組別出身,專業是法律事務,他對政策的理解,本應不及那些專業政客,他尚且能對「派錢」有正確理解,一些自命捍衛民生、熟悉公共政策之士,為何至今仍執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