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like背後.觀點】「奶頭娛樂」充斥網絡 緩解社會撕裂?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今時今日,新聞娛樂化已非新鮮事,亦非核武大戰般會威脅到人類存亡。事實上,它只會不知不覺扭轉大眾的閱讀文化。雖然上世紀發明的電視機已逐漸被互聯網取代,但「圖像主導」(圖片或影片)的傳播方式卻沒有受到丁點威脅,反而進一步應用到互聯網,既壟斷信息傳播手法,並將「文字主導」的傳播方式逼到死角。在新聞娛樂化和圖像主導的互聯網世界,未來社會會否出現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美麗新世界》一書所描述的景象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取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長篇大論無人問津 八卦煽情吸睛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曾於2016年調查手機用戶的閱讀習慣,研究發現來自社交媒體的訪問量中,Facebook穩佔80%。報告還有一個有趣又值得深思的看點:網民平均閱讀時間。

研究發現文章篇幅長或短(以1,000字為分界),訪問量亦相差無幾。但報告中的兩組數據更能反映網絡閱讀文化:一、網民平均閱讀時間為123秒;二、82%的文章互動(Engagement)都來自發文起計兩天內。這兩項數據可見讀者平均只看約1,200字的文章(以每秒閱讀六字計算),同時也反映如今新聞周期(News Cycle)正在加速,而且是昔日紙媒年代無法預視。

毫無疑問,在互聯網世界,傳媒工作者要在海量資訊中突圍而出,有時的確需要以「娛樂」包裝新聞作權宜之計。社交網站競爭者眾,不少傳媒逐步棄守嚴肅的論政態度,改為偏重軟性新聞、短篇幅報道,發掘硬新聞中的「娛樂」元素(即煽動情緒),並強調形式上的吸引力(即圖像主導)。

無論將上述手法稱為新聞娛樂化,或是圖像主導來形容現今的網絡生態,這都反映文字作為信息傳遞的載體已被邊緣化。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文字應用的衰落對思維有什麼影響?

在影像主導的文化當道前,文字是信息傳播和公共議題論述中最常見的形式。事實上,文字不僅是一種傳播方式,它更像是一種思考模式。以文字作為公共論述的手段,其特色在於有語意、可釋義、可駁斥、具命題的一種複雜的辯證手法。在閱讀文本時,讀者除了留意內容是否豐富嚴肅、邏輯通順與否,更重要是文字會壟斷注意力,使讀者追求連貫、嚴謹的句子結構。換句話,文字主導的舊世界強調的是客觀、理性思辯能力。從歷史看來,印刷品普及化與理性時代的開展亦非全然巧合,當中更有其必然性。

可是,科技進步加速了圖像中心式的思想,並緩緩淘汰文字中心式的論述。如今網絡生態本質上就是一個表演娛樂場地。正如上述提及的網絡傳播手法,都是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和興趣,讓讀者感到歡愉的情感挑動。

雖然以圖像中心式的傳播文化甚具娛樂性,但亦隱含重大危機。以色列教育心理學家薩洛蒙(Gavriel Salomon)曾扼述文字與圖像在信息傳播中的主要差別,他認為圖像是用作辨識、呈現表象的手段,而文字則用作理解觀念。 換言之,當前網絡世界的發展走向可算是一種以圖像取代文字,成為推理、檢驗現實的主要手段。

問題是,當圖像成為建構論述的主要工具,其論述就會成為「反交流式」的閱讀。在圖像主導、求新求變的網絡世界,視覺刺激取代理性思考,揚棄了文字帶來的邏輯、理性、有秩序的思考方式。以圖像為主的論述不但輕易中斷思考狀態,難以凝聚持久的注意力(就像YouTube的插播廣告),更會省略事件的背景和連貫性,使一切都化成零碎、沒有歷史脈絡的獨立事件,最終慢慢磨蝕大眾的批判能力。簡單來說,「真與假」、「對與錯」這些抽象的概念主要透過文字論述表達,絕非圖像能輕易呈現。

「奶頭娛樂」助社會和諧 正中當權者下懷?

毫無疑問,「奶頭娛樂」(Tittytainment)某程度上都是學術娛樂化的包裝,不過在惹人竊笑的名稱背後,其實有寓意深遠的啟示,並可套用於上述的討論。

奶頭娛樂是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ński)提出的社會理論,泛指低成本又讓人着迷的低俗娛樂內容。在科技的協助下,生產力不斷提升,為了安撫和善用「公餘時間」,政府通常不會對具爭議的內容實施管控,這更助長大眾媒體泛娛樂化。

然而,此理論提及的要點在於奶頭娛樂是緩解社會對政府不滿的方法之一。回顧歷史,社會動盪、人民對於體制不滿,多源於資源分配不公不均。對於當權者而言,奶頭娛樂有助轉移注意力和疏解不滿情緒,令人民無心挑戰統治階層。

雖說此理論未必經得起嚴謹的學術辯證,不過在現今新聞娛樂化、娛樂新聞化的網絡世界,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素材已經被大量具娛樂性質(只為挑起情緒、非反思性的報道)擠到邊陲之地。當社交媒體充斥着以圖像表述、只為博君一笑的娛樂題材,人類離智力大倒退的開端還會遠嗎?

當然,不是所有以圖像表述的信息就是低俗文化,例如戰地攝影師的作品就是上佳素材,讀者可直接從視覺上感受到戰火的可怕和戰地人民的悲慘生活,從而喚醒對事件的關注。作為傳媒工作者,新聞以娛樂包裝固然吸引讀者。但在歡笑過後,着眼點應放於當中傳遞的信息,即娛樂背後還是娛樂?抑或娛樂背後帶有寓意深遠的討論?故此,在看待每則信息時,不妨思考一個問題:「這個貼文除了有趣外,背後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才不會使赫胥黎的預言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