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學生閱讀能力高 閱讀興趣低 教育局莫自吹自擂
教育局宣揚香港小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高,但局方避談小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實在是避重就輕。須知學習理應是終身事業,當年教統局(現稱教育局)也常言終身學習。就算香港學童的閱讀能力出眾,但是對閱讀不感興趣,他日他們畢業,也只會停止學習。局方和學校必須找出問題本因,讓兒童享受閱讀。
「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2016」(PIRLS 2016)調查世界不同國家或地區與香港小學四年級相若的學童使用母語閱讀的能力。外界關注排名較5年前下降,但更需要關注的是其他國家趕上。香港表現雖然平穩,但排頭兩位的俄羅斯和新加坡的表現有顯著進步,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只談「閱讀能力」以偏蓋全
所謂「閱讀能力」,是指理解和使用書寫文字的能力,讀者可以從文字建構意義。他們可以透過閱讀來學習,來參與學校、日常活動。數據分析來自兩部分,一是學童閱讀指定文章後的答案,二是關於學校和家庭環境。
教育局認為,該研究「證實香港教育朝着正確的方向邁進,並肯定學校、老師和各持份者多年來為提供優質學校教育所作的努力」。局方又指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社經狀況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較低,反映各方面的支援適切,「小學教育系統能為學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
即使有上佳的閱讀能力及社會支援,但學生似乎沒有好好善用。教育局沒有提及的是,這群小四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信心很低,在閱讀課的投入程度更是世界包尾,較新加坡、台灣及澳門低,閱讀信心排名 41,閱讀興趣排名 33,同樣難讓人滿意。
固然,這份報告集中研究小四學生的閱讀素養,不能以此斷定香港所有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然而,小四學生的學習動機已比起其他年級相對為高,他們尚未需要面對升中呈分試,課餘活動時間比較多,如果連他們都對閱讀反感,其他年級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就可能更低。
假若能力和興趣的落差持續,閱讀就只會留在學業,為成績而閱讀。他日離開學校,閱讀就變得可免則免,學生甚至有可能對之生厭。
閱讀課不鼓勵閱讀 教改目標淪為空話
論及閱讀興趣,學校環境有一定影響。研究團隊發現,學校的閱讀課其實不大鼓勵學生閱讀。此說法可以從一些前線教師的說法得到印證,縱然教育局訂下閱讀目標,也為學校投入資源,然而,學校對於上層政策絕大多數都是虛應,以盲目催谷借閱量等方法回應校外評核。至於所謂早讀時間,更是淪為學生趕功課時空餘時間。
教改當年也常言家校合作,連結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但是家長的想法卻與教育局的政策相距甚遠。報告顯示,家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香港學童對閱讀的興趣不高,與家庭教育有關。研究顯示,藏書愈多或家長的閱讀興趣較高,學童的閱讀能力也愈高。家長在子女入讀小學前經常進行閱讀活動,學童的閱讀能力也較高。相反,有參與課餘補習的學生,閱讀成績較沒有參與的學生低,無助提升閱讀能力。
事實上,香港的考試主導文化已成痼疾,無論是家長、教師、學生均唯成績是尚,對於其他學習元素也置諸不顧,這情況絕不健康。當時的教育統籌局推動教改,其中一個口號就是「學會學習」,所謂「學會學習」就是要學生不再「死讀書」,並學會學習技巧,掌握自學能力。只是教改結果只是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令學童更加忙碌。從 2000 年教育統籌局推出第一份教改報告計起,教改即將踏入第三個十年,然而,當年的種種痼疾,卻仍然存在,當日的口號,現在聽起來幾乎是一種諷刺。教育局必須藉機檢討過去種種不足,讓香港教育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