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觀點】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見效 政府應推出「2.0」
《藍天白雲》、《以青春的名義》近日上映,頗獲好評。《藍》、《以》均獲香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下稱:計劃)資助,同獲計劃資助的《一念無明》、《點五步》,去年屢獲殊榮,足見計劃收效頗佳。但是上述電影都曾面對資金不足的問題,最終要演員少收、甚至不收片酬才成功開拍,這在在反映政府應該為計劃投放更多資源。
電影人無償付出 反映資助不夠
時任特首梁振英在2013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基金,資助新人拍攝電影。計劃分別設學生組、專業組,勝出者可分別獲得最多 325 萬元及 550 萬元經費。乍聽之下,這筆經費頗多,但是如果不是獲多方義助,這些電影相信難以取得今日的成就。
《一》屬於學生組作品,導演黃進憑此獲得了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金燕玲、曾志偉則分別憑此電影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可說是豐收而回。《點五步》則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了新晉演員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事實上,《一》接受的資助不過二百多萬元,票房卻近一千九百萬元,至於《點》的票房亦近四百萬元,可見這些作品並非曲高和寡。
電影取得成績,實有賴一眾電影人默默支持。舉例說,《一》的演員曾志偉、余文樂、金燕玲都是仗義相助,象徵式收取片酬;至於《藍》的女主角鄧麗欣,則只收取車馬費演出。浸大教授桌伯棠去年在一個訪問指出,《點》的經費只有200多萬元,但從影片的水準以至製作看來,其製作費應逾千萬。電影發展局委員李偉民也曾言,桌伯棠曾為《點》邀來一隊管弦樂團無償為電影配樂,由此觀之,《點》的成功實有賴一眾電影愛好者無償支持。
一眾影壇前輩、學院中人傾力支援新晉電影人,固然是公眾所樂見,但是這也反映政府投放的資源遠不足夠。少收片酬對知名影星的影響尚且不大,要一些年輕電影工作者無償付出,卻並不公允,甚至會招來「剝削」的罵名,當日《點》就招來批評者眾。隨着首兩屆「計劃」的電影取得成功,政府可考慮增撥資源,培育影壇新人。
《藍天白雲》劇照
《以青春的名義》劇照
計劃成效人所共見 成功非曇花一現
電影乃香港的優勢產業,港產片又是香港的文化瑰寶,政府理應加以扶持,培育人才。也許有人憂心,計劃的成功不過是曇花一現,將來或會無以為繼。但是「計劃」的審批嚴謹,無論是學生組、專業組,均需要獲指定機構推薦,才可參賽。此外,基金由資深導演、編劇、電影評論員、電影投資者、監製及電影發展局代表組成的團隊把關,在作品開拍後,基金還會派出項目經理監察電影製作過程,控制成本。
除了增加資助外,播放點不足也是獲贊助電影面對的另一障礙,雖然《一》、《點》的播放點頗多,但是《藍》或許是由於劇情較沉重,只在數家戲院播放。事實上,康文署在每區設有大會堂,民政事務署亦設有社區會堂,相關部門大可舉辦社會放映場,將電影推而廣之。
更根本的是,政府須檢討長遠的電影政策。電影發展局(前稱電影發展委員會)在2007年成立之時,坊間曾就香港官方電影統籌機構的角色展開討論,當時有公眾質疑,若然資助大增,又擴大機構職能,到底錢從何來。事實上,外國政府就籌集電影資助基金均各施其法,例如法國就抽取電影稅撥入國家電影局基金(CNC),再將所得資助本土電影創作,至於英國則在1995年用博彩稅收入資助電影發展。政府大可參考這些經驗,提升電影發展局的職能,壯大本土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