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無現金交易乃大勢所趨 社會應抱開放態度
支付寶打入香港,激起了有關於流動支付相關的討論。固然支付寶並非完美,我們也沒有必要將其視為電子支付發展的唯一方向,然而坊間有少部分的人卻對此問題持偏執意見,除了反映其屬井底之蛙外,更是故步自封,有礙社會科技的進步。
有評論指支付寶不比信用卡,根本不算進步。這類論調,除了表現其對流動支付並不熟悉外,更突顯了其坐井觀天的無知。首先,流動支付與信用卡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工具,比較兩者無疑是「攞個橙同蘋果比」。流動支付所針對的問題是日常交易時現金支付的不便,而非信用額。人類以往使用貴金屬作貨幣,礙於其不便而發明了信用貨幣(紙幣),現今社會進而追求更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仍人類的自然發展。
而且,認為信用卡是最先進消費途徑的想法並不切實。信用卡消費手續費高(月費再加上商品的2%至3%),商店將費用轉嫁消費者,變相令商品價格提升。然而支付寶的手續費用低廉(商品的1.5%),而且申請手續簡單,能鼓勵更多小商店使用流動支付。而且實際上,支付寶能以信用卡充值,兩者互相對應,並不排斥(但海外購物因內地金融管制亦有制限)。
有部分守舊者深信流動支付的時代不會到來,是無視當今社會發展的講法。就正如《韓非子》所謂「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類也。」流動付款在全球已引起廣泛的反響。例如在丹麥、瑞典、英國等地,現金支付卡已很普遍,一般的超市和小商店也能使用,不少地區如新加坡等亦急起直追發展流動支付。即便以堅持使用現金而著名的德國,無現金支付的業務也正以每年3%的速度提升。流動支付和「無現金」是全球大勢所趨,我們應對流動支付抱以開放態度。
當然,我們並無必要將支付寶等同於流動支付技術。但無疑,支付寶進軍香港,對刺激香港的流動支付平台發展有正面的意義。2016年後,香港設立儲值支付工具牌照,包括了香港人常用八達通和EPS等13間公司。但即使已有這些付款方式,香港人使用現金交易的情況卻沒有減低。根據金管局數字,香港的流通實體貨幣按年增加,今年9月為4,431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5%。
支付寶在內地盛行,以低交易成本與易於操作見稱,我們應期盼它打進香港市場後,能改變本地商店和消費者對流動支付的習慣,進而刺激整體電子支付技術。不少市民擔憂電子支付會侵犯個人私穩,但我們應該正面思考如何從立法與技術上改善問題,而非只是故步自封,甘於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