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推電子支付平台「慢半拍」 莫乃光批八達通有威脅始有反應

撰文:曾向銓
出版:更新:

八達通於1997年面世,過去20年已成為港人日常使用的支付工具,每個市民基本上都「一卡在手」。但隨着科技發達,電子支付平台在全球愈趨流行,支援的功能亦愈來愈多,其中內地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一個App便能處理「衣食住行」的所有花費。
本港電子支付平台近年才陸續推出,當中八達通公司去年始以「O!ePay好易畀」迎戰,有議員形容八達通發展電子支付的做法,猶如「同無綫(TVB)一樣」,有競爭威脅始有反應。

八達通推出新智能手機應用程式,整合本身O! ePay及八達通app服務。(資料圖片)

八達通卡流通20年 去年始虛擬化

八達通卡早於1997年推出,付款時雖使用實物,但亦是一種電子交易方式,最初應用於地鐵、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隨着系統普及和成熟,八達通逐漸滲入每個市民的生活,至今八達通公司已發行3300萬張八達通,平均每名港人擁有4.5張;該公司去年才推出電子支付平台「O!ePay好易畀」,使用者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進行網上購物、轉賬等。除八達通外,Apple Pay、Master Pass、Tap and Go等亦先後加入本港電子支付市場,惟仍未算普及。

內地遲來先上岸

反觀內地,內地兩大電子支付平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分別於2004年及2013年推出。內地電子支付發展雖較香港遲,但支付平台卻比香港早得多,並迅速改變內地消費模式,加上林林總總的其他電子支付平台出現,內地人基本上只要帶手機外出,便能解決所有生活開支。據《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指,2016年中國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58.8萬億元,支付寶便佔其中55%。報告又估算,去年中國非現金支付滲透率達42.2%。

八達通新app可網上付款,惟商戶不多。(資料圖片/app截圖)

除了乘搭交通工具外,本港八達通卡可於停車場、超級市場、食肆、公營服務作繳費之用,另外全港超過220棟住宅或商業大廈以八達通作門禁、超過180家學校用其點名。但市民始終需要「一卡在手」,有別於支付寶等完全虛擬化的交易方式。雖擁有龐大用戶量,但八達通公司去年4月才推出「O!ePay好易畀」,而且又遭到不少批評,事隔一年才有更新。八達通公司昨(22日)宣布推出全新八達通App,透過一個程式管理八達通及「O!ePay好易畀」帳戶,並支援更多功能,包括網上付款,可用以網購、購買電子票、繳付賬單及捐款。

內地電子支付平台涉獵極廣

至於支付寶、微信支付比八達通或本港其他支付工具,更加滲入市民生活上不同範疇,而且各行各業亦都適用。以支付寶為例,已經可用於購物娛樂、旅遊出行、買賣金融產品,甚至買外賣、為汽車加油等。支付寶、微信支付滲透力強,皆因其發展基礎優厚,如支付寶依靠大型網購平台「淘寶」,微信支付本身就有其通訊軟件龐大的用戶數量作基礎。

支付寶可應用於生活每個層面。(《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

莫乃光:同無綫一樣

八達通剛推出時,其創新概念被不少國家、城市爭相仿效,各自推出其「八達通」,如台灣的悠遊卡、北京的一卡通,不過香港電子支付的發展卻是落後。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認為,電子支付難以在港普及化,最大原因是八達通太方便,「有新方法進入時,大家都會話有張八達通就得啦」,反觀其他國家用手機應用程就可取代八達通功能。

倡標準化電子支付方式

每個港人都有張八達通卡,八達通公司去年推出「O!ePay好易畀」,並取得儲值支付工具牌照,似乎銳意發展自家的電子支付平台。莫乃光則形容八達通公司「同無綫(TVB)一樣」,「(電子支付市場)有少少競爭就拍套高清俾你,之後咪俾返套《蘭花劫》你」,認為八達通公司可更早發展相關市場。另外,莫建議政府應標準化電子支付方式,同時主動帶頭,在公營服務增加其他電子支付方式,鼓勵競爭。

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亦認為,本港條例追不上科技發展,政府去年才為儲值支付服務發牌,而且未臻完善,各電子支付服務的金錢流仍未互通,窒礙電子支付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