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護士人手短缺 背後仍是人的問題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綜觀近日流感肆虐的新聞,內容總離不開屢創新高的病房入住率,以及數以日計的輪候上房時間,而諸多報導有一共通點,就是從病人視角切入,敘述公營醫療系統如何左支右絀。偶有提及醫護人員疲於奔命的,也多聚焦於醫生,對於護士則鮮有著墨,其實她們同樣是不完善醫療系統下的苦主。未來十年,香港將繼續面臨護士荒,此非純粹增加護理系學額所能解決,當中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

管治理念不改 護士荒何日休

社會對護士的其中一個印象是「薪高糧準」,就結果而論,這沒有錯,但不宜忽略其背後超乎等價交換的付出。在病菌滿佈、穢物飛濺的病房工作是基本要求;護士與病人比例的國際標準為1:6,據香港護士協會(護協)資料,香港的早、晚兩更比例高達1:11及1:24,在每年兩次的流感高峰期,部分病房超收近半病人更成為常態。

更甚者,此情況在可見將來將不會得到改善。根據政府籌備五年的《香港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報告),2030年的普通科護士人手短缺將達1669人(3.3%),可是其將註冊護士與登記護士合併計算,兩者的受訓課程和所要求之專業能力有別,存在一定差距,故報告的準確度存疑,不足以反映情況之嚴峻。

一如其他官方報告,內容中提出不少解決醫療人力問題的建議,包括增加教資會資助的護理學學額、支持自資院校開設相關課程、挽留現職人手、吸引非本地培訓專業人員來港執業,以及進行常規性的醫療專業人員人力規劃與推算工作。

香港有登記護士及註冊護士兩種專業資格,兩者皆為正式護士,未有中國註冊護士資格。(資料圖片)

誠然,上述措施可取,只是面對積習已久的結構性問題,除了著眼於技術層面,為政者與管理層亦不得不檢視過往於管治思維上的不足,否則恐怕只會事倍功半,一再挑戰公營醫療系統承受能力。

護士行業所仰仗的不止書本上、臨床上之知識,還有背後以人為本的精神,否則單靠看似優厚的薪水為誘因,是不足以在大型疫症,又或像如今病患高峰期之際,屢屢捱義氣、維持高水準服務。諷刺的是,香港醫療政策的主事者長久以來的管治理念與手法,是一貫的刻板、欠人性化,此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食物及衛生局發表醫護人力檢討報告,推算至2030年香港將出現醫生及護士人手短缺。(資料圖片)

人手規劃失準 高層進退失據

若然認為護士「受人錢財,替人消災」,那麼作為決策者的醫管局高層也當交出與500多萬年薪相稱的表現,今天的護士人手荒正是源自多年前的人手規劃失誤。1999年政府面臨財赤,關閉廿多間護士學校,每年護士畢業人數由約2500人驟降至約500人。2003年,醫管局推出自願離職計劃,進一步節省開支,不少具經驗的護士離職,適逢沙士爆發,以及隨後幾年的私家醫院挖角潮使人手問題響起警號。即使醫管局於2008年重開護士學校,也只是後知後覺,亡羊補牢。

由此可見,在經濟因素與醫療人手需求出現衝突時,醫管局高層難分孰輕孰重,作出了影響深遠的錯誤決定。現今每年畢業的人數回升至超過3000人,此數字與先前比較確是可觀,可其究竟是多、是少、是適中,仍有待驗證。觀乎往績與近年傳聞精神科護士畢業生人手過剩,社會現階段仍難對官方估算有十足信心。

醫管局沒有統計懷孕護士人數及懷孕周期,亦沒有懷孕護士夜更當值的數據。(資料圖片)
梁智仁表示,豁免滿懷孕32周員工返夜更,相信不影響人手安排。(資料圖片)

高層不近人情 前線心灰意冷

人手短缺的問題未見曙光,另一方面高層採取近乎涼薄管治手法,迫使員工在選擇勉力支撐與抽身而去之間掙扎。以豁免懷孕護士夜班當值安排為例,2016年一名有近30週身孕的護士於值夜班期間爆血管暈倒,經傳媒廣泛報導及議員質詢,醫管局在兩個月後實施懷孕32週免值夜班。

公院夜間工作環境異常惡劣,尤其內、外科病房一般只有3名員工當值,卻要兼顧替病人換尿片的體力勞動工作。先不論高層對於腹大便便、懷胎八月的員工通宵當值於心何忍,事實證明有員工在懷孕30週出意外,卻將豁免標準訂於32週,此種安排似乎連小恩小惠也談不上。

涼薄背後,或多或少是過度崇尚行政手段使然。醫管局自1994年實施連續夜更當值計劃,當整體當值頻率多於每七天一次,病房主管便會招募自願夜更當值者,向其發放津貼,冀減低夜間當值頻率。主事者將折衷手段恆常化,單靠員工額外付出而不思根治之法,久而久之不免重效率而失人性。

說到底,香港醫療體系的問題確出自「人」身上,一日未被正視,作再多的研究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