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給政府的鼓勵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巴黎奧運展開了不過幾天,香港代表隊已經屢創佳績,振奮人心。「世一」江旻憓反超前勇奪重劍金牌,黃鎮廷和杜凱琹晉級乒乓球混雙季軍戰,何詩蓓200米自由泳拿下銅牌,「Comeback King」張家朗三度決一劍後成功衛冕。一屆奧運內兩面金牌,同一位運動員兩屆冠軍,同一位運動員兩屆最少三面獎牌……全部都寫下香港體壇新紀錄。

運動員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台下不只十年功:

江旻憓十歲起跟隨陳偉勁習劍,後又獲港隊總教練王銳基賞識,2008年已經作為港隊代表出戰亞青賽,奪得女子重劍金牌;

同一年,黃鎮廷完成會考後決定全職打乒乓球,適逢總教練惠鈞和教練陳江華重組港隊,這名90後不久後就接過唐鵬在港隊的棒,最高曾經升上世界排名第六;

2013年,當時15歲的張家朗在亞青賽拿下花劍金牌,16歲的杜凱琹則在世青乒乓球賽女團摘銅,兩人開始嶄露頭角;

2014年,杜凱琹轉戰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並獲得團體銅牌,而何詩蓓不但以A標取得世錦賽入場券,在一年後的世錦賽更加泅出里約奧運A標成績,成為香港歷來第一人,那時她才剛完成中學文憑試。

後來的歷史不用多說:江旻憓在世界排名升上第一,張家朗拿下首名奧運金牌,杜凱琹取得女團銅牌,何詩蓓在東京奧運兩度摘銀後再以1分50秒31寫下200米自短池世界紀錄。

何詩蓓在女子200米自由泳摘銅。

顯而易見,人才培訓、體育發展並沒有捷徑,不是兩、三年就可以成就的事。要不是早在十多年前已投放資源,教練悉心栽培,運動員長年刻苦受訓,一直堅持至今,我們也不會有現在的輝煌成績。

體育如是,其他發展豈不也是這樣?美國的矽谷不是一天建成,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已投資多時,內地的電動車亦經過了政府的悉心部署。回看香港,如果我們一直以來都沒有產業政策,空談經濟轉型,實際上仍然只沉迷於炒樓和炒股,在經濟逆風時不堪一擊不是理所當然嗎?但既然運動員能夠克服傷患,甚至做出更勝從前的成績,香港這一刻即使處於落後於人也好,改革直追也非沒可能。

運動員沒有多年耕耘不可能成為「世一」,香港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創新科技中心、航運中心和航空樞紐,同樣沒有捷徑也沒有僥倖。就算過去累積了本錢,充其量也只像往屆的金牌那樣,對打好眼前的比賽並沒幫助,甚至可能成為負累。政府官員、行會成員莫不為港隊健兒送上祝賀,形容他們實力非凡,令全港巿民引以為榮。不知道他們從實幹耕耘、不驕不餒的運動員身上又有沒有引以為榜樣,視之為推動他們改革施政、實現香港更好發展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