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提升港青跨境創業能力 拓展大灣區創業天地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
出版:更新:

團結香港基金專欄|王鐙淇

近年愈來愈多香港青年選擇「北上」創業。從生物醫藥到創業產業、以至美容及餐飲行業,均能見到香港青年發揮創意的身影。在內地城市創業,香港青年可以享受較低的試錯成本和龐大的市場規模等優勢。同時,國家和香港政府陸續出台多項支持青年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2019 年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業在內地發展,為港澳創業者提供創業補貼,積極推進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建設。同年,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亦推出「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體驗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創業計劃」)等,成功提高了青年對大灣區發展的認識和關注,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在「北上」創業方面的信心。

現時,已有超過2000 多名港澳青年創業家進駐廣州的雙創基地創業。以廣州南沙創享灣為例,截至2023年5月,已引入青創企業超過260家,其中港澳台僑青創企業佔比約70%,吸引了超過150名港澳青年來南沙創業就業。他們涉足的範疇相當廣泛,包括科技研發、文化藝術、教育培訓、商務服務等領域,發展多元。

然而,儘管兩地政府已推出多項政策及優惠措施,但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廣州的創業基地、與當中的香港創業青年及孵化基地代表深入訪談,發現部分青年由於對內地行業運作或文化並不熟悉,對廣州的創業環境和政府部門提供的創業補貼政策資訊了解不足,導致初到内地創業時面臨不少困難。為此,筆者所屬智庫與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於今年6月聯合發表新一份題為《香港青年於廣州創業的機遇與挑戰》的調研報告,希望能為已經在或未來有興趣到内地創業的青年鋪平道路,完善兩地創業政策,助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發展。

「先就業,後創業」

要提升香港青年對廣州創業的能力,筆者建議政府可以為香港青年提供相關行業的短期就業技能培訓,將青年自身的能力(如人脈關係、技能水平)和認知與實際創業所需的差距縮小。透過「先就業,後創業」模式,協助香港青年先於相關產業工作,從而獲取行業所需的技術和經驗、親身體驗内地行業文化,以及社會、生活及工作環境,並逐步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提升創業能力。

事實上,目前已存在類似的培訓模式,政府可參考香港機電工程署與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機電人才培訓合作。雙方於2020年簽訂《深化機電人才發展合作備忘錄》,已就職的機電維修人員可到廣州進行1至3個月的短期培訓,不僅獲得行業技能,還能更深入了解内地職場文化。政府可以牽頭推動更多類似的人才培訓合作計劃,與大灣區内地城市政府合作,將類似培訓推展至各行各業,讓更多有意進入内地市場的青年透過相應培訓計劃,增強自身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此外,政府亦應該善用現有的「體驗計劃」,鼓勵機構開展以產業為導向的體驗項目。不同產業所需技能有別,現時「體驗計劃」的項目所考察的基地以服務一般企業為主,對已有創業想法或希望發展特定產業的青年來説,考察產業相關的基地或機構可帶來更大效益。舉例來説,機構可以安排有志在内地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青年到訪南沙樂天雲谷青創基地,而以生物醫藥為主的則可以到訪廣東醫谷(南沙)產業孵化器,使青年能夠獲取更具針對性的行業相關技能和經驗。

要全面支援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城市創業,提升他們對内地行業的認識只是第一步。各界需要繼續優化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包括提升政策傳導和推動跨境徵信便利融資等,為香港創業青年在灣區發展締造更好的條件和機遇。

作者王鐙淇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