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歡|完善綜援配套 讓失業受助人真正受益

江玉歡|完善綜援配套 讓失業受助人真正受益
撰文:江玉歡
出版:更新:

江玉歡專欄

綜援計劃下的就業支持服務將於2025年9月完結,社署計劃以試驗形式推出新的「失業受助人士支持計劃」,為期兩年,以取代現有的就業支持服務。新計劃要求15至59歲的失業健全綜援受助人每週至少參與一次「無償工作」,旨在促使受助人保持與社會的聯繫,不與社會脫節。

關於綜援受助人是否具備重返社會的意願和能力,社會上已有廣泛討論。筆者不僅關注新計劃能否有效提升受助人重返社會的誘因,更在意其是否在效益上優於原有模式。有意見認為,社署此次改動實為走回頭路。早在2003年,社署曾安排健全失業受助人以「每週三日」的形式參與社區工作,計劃直至2017年終止,之後署方轉而着重就業支援。這次社署擬重啟類似安排,並將「工時」定為每週一小時,相信是中間落墨的做法,既不想重蹈當年的爭議,又希望讓現時的受助人不與社會脫節。筆者對改革持開放態度,新計劃立意良好,然而,若當局希望減少爭議並確保新措施能發揮實效,就必須制定更為周全的配套措施。

重視社工角色 提升配對支援

筆者近來與多位前線社工交流,深入了解現時綜援計劃下的就業支援服務。從他們的反饋中可以看出,一些困難似乎在擬推出的新計劃中仍會存在,其中最突出的是工作配對的問題。

健全卻成為綜援受助者,自然背負著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境遇,求職過程也遠比普通人瀏覽求職網站要複雜和艱難。社工們表示,這些人士相當依賴機構的服務網絡以及自身的人際關係,若能建立一個公開、便捷且更新及時的綜合資訊平台,將有助於促進資訊共享,增強各方的選擇權。這對於受助人、社工及有意提供工作機會的僱主而言,都是一種雙贏的方案。

除了工作配對之外,輔導支援同樣重要。綜援受助人在就業技能和心理建設方面的需求,與普通人有所不同且因人而異。儘管局方指出,職業再培訓局和勞工處目前已提供相關的培訓服務,以避免資源重疊,因此新計劃並未針對受助人的技能提升提供專門培訓。但我們必須正視一個現實:社工們在跟進綜援受助人個案的過程中,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專業知識,即便如此,在疏導受助人情緒和尋找合適工作方面仍感困難重重。在新計劃下,若缺少社工提供的個別輔導,受助人能否成功配對合適的工作崗位將更加令人擔憂。此外,社工的角色也可能由受助人協助者逐漸模糊為單純的監察者,這無疑會削弱他們對受助人的支持與幫助。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健全的成年綜援受助人應該有能力工作,政府不希望他們領取綜援後跟社會脫節。(資料圖片/黃浩謙攝)

公私營機構參與同樣重要

除前線社工面臨的困難外,新計劃下對僱主或服務提供者而言,是否存在足夠誘因積極參與也值得關注。有意見認為,若僅從崗位安排角度來看,新計劃的實施並不困難,比如只需在社區中心安排一些簡單崗位,讓參加者參與收派物資、管理人流、執拾清理等工作即可。誠然,從技術上看這樣的安排是可行的,但此舉能否真正達到局方推行計劃的初衷?

公營或地區社會福利機構的積極參與固然至關重要,但香港作為一個商業經濟社會,私營企業的參與同樣不可或缺。私營企業參與計劃的意願,對於新計劃的整體成效影響深遠。惟即使受助人到連鎖茶餐廳服務,僱主也要安排員工指導受助人如何下單、清潔食具食桌等基本工作,而每週僅一小時的工時安排,能否真正幫助受助人融入社會,值得深思。

協助包括綜援受助人在內等不同背景的人士重返社會,絕非易事。這不僅依賴於政策的推行,還取決於受助人自身的情況。筆者有一位朋友經營補習社,其曾受托安排一名多年未在社會工作、擁有高學歷但沒有領取綜援的精神病康復者協助教學。他明言,縱使該人的學歷高且知識面廣,但與其他新聘同事相比,他所需投入的關注和支持卻要多得多。這意味著無形經營成本的增加,也是企業考量如何妥善參與計劃的關鍵。

為綜援受助人提供參與服務和工作的機會,提升他們的自信和技能,促使其重返就業市場,融入和貢獻社會,進而增加社會勞動力,符合大眾期盼。要使計劃的良好初衷得以彰顯,必須做好資源的配套工作,並確保社會各界已做好充分準備,讓受助人真切感受到社會的接納和支持,實現真正的社會融合。

作者江玉歡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執業律師。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