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世界經濟中心東移大趨勢不會變 中國跳過中等收入陷阱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美國要與中國脫鈎呼聲越來越高。但中國重慶市原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表示,世界經濟中心東移大趨勢不會改變。
綜合《新浪網》周四(11日)報道,黃奇帆認為,最近30年、40年,世界經濟的中心開始東移,從歐美重心逐步移到亞洲。1980年時亞洲的GDP佔世界的20%,2019年已達到36%。儘管亞洲還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是亞洲在世界的比重、份量不斷地加重。未來10年、20年,這個趨勢不會變。因為亞洲的抗災的復甦能力比歐美的強。不管是中國的體制還是亞洲其他國家的體制,亞洲人的文化和抗災能力比較強。1998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時候,亞洲的國家最先復甦。
2008年危機的時候,全球都遇上了世界金融危機,又是亞洲的國家最先復甦,進入加速度發展。疫情後,相信包括中國在內,亞洲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也會率先復工、復產、復甦。亞洲國家過去30年有個趨勢,就是每年世界GDP新增的30%在亞洲,預計2030年時亞洲的GDP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將可以達到40%。所以,今後幾十年,世界經濟的中心進一步東移的大趨勢不會變。
另外,他也認為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中國14億人口的潛力,潛在的經濟活力和發展的餘地、空間還是非常大的,還沒到增長的極限。一般來說,國家的發展在人均GDP由3,000美元到1萬元(美元‧下同)有個中等收入陷阱,一旦跳過這個門檻達到人均GDP 1萬元,往3萬、4萬元將是比較平坦的階段;而一旦過了人均5萬、10萬元以後,會遇到增長的極限,增速會放緩。中國現在正好跳過了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了1萬至3萬元的發展階段,後面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假設未來15年翻一番2萬元,再下一個15年翻半番為3萬元,那麼到2050年GDP規模可能達到42萬億元。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發展的潛力、空間很大,中國自身的內循環就可以把中國經濟正常的拉動百分之幾的增長,而且還可以拉動周邊國家、國際社會,包括歐美給它們一個空間,讓他們出口到中國來,也是幫別人一起發展。幫別人的也就是幫自己,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定是在互利、互助中發展的。而中國一定能擔當這樣的大任。對中國的發展還是充滿信心的。
另外,黃奇帆認為,中美已經出現脫鈎的苗頭。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美方正極力將自身抗疫不力的責任甩鍋給中國,加上前期貿易戰、製造業回流等政策舉措和11月的美國大選,中美關係目前進入自建交以來最困難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