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重慶市長黃奇帆談疫情下六大謬論 逐一反駁全球化終結中國脫鉤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前重慶市長黃奇帆近日在內地微信公眾號《時事評論周刊》上撰文,指出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有六大謬論,分別為全球化終結論,中國脫鉤論、撤出中國論、戰爭論、甩鍋的問題、神化國外措施,並逐一提出反駁。

其中對於全球化終結論,黃奇帆指出其是一種謬論,是因為全球化並非個別政治家提出的理念,「全球化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整個人類從工業社會到現代化就是一個全球不斷一體化的過程」。當代工業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使世界各國的原材料資源互相配置,「你有礦物我有工業,你有農產品,我有市場,然後大家互相交換」。工業社會出現後至今百多年,就是主要表現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物質交換,資源優化配置。

黃奇帆認為,工業社會出現後至今百多年,就是主要表現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物質交換,資源優化配置。(中新社)

黃奇帆認為,全球化是投入產出、資源配置、規模效益成本約束下及引導下,由市場規則推動下形成,並非個別人士的意誌或個別民族的利益所擋得住,「所以說全球化終止論是不成立的,全球化是一個大趨勢」,「所以我認為現在說全球化終止,太短視太民粹主義了,或者說太把美國政客說的話當話,以為他們就能主宰一切,他們這麼說了世界就停擺了,世界就由他們決定了,世界根本不是這樣的」。

對於中國脫鉤論,黃奇帆指實際上美國要與中國脫鉤是困難的做法,因為數十年來中美不只是產業鏈,在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上都有互補,「(美國)要脫鉤,自己搞工業,勞動力都找不到」。黃奇帆表示,中國並非小國,「你把他一封閉就脫鉤了」。中國現時是世界30%的工業品、30%的貿易量,「整個來說與歐美與世界各個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際上是脫不了鉤的」。

針對撤出中國論,黃奇帆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3年前剛上任時就提出要重振美國工業,撤出中國,「三年下來了,在經濟風平浪靜的時候,搞操作還比較有能力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什麼外國企業撤走,不管蘋果啊甚麼,都沒有撤走」。如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下,「還在運轉的企業把它關了,撤到美國去,幹活的人都沒有」。

黃奇帆指,首先的問題是重建工廠,「在中國如果投資了10億美元的一個企業,在美國把他造出來,15億、20億才造得出來,成本更高」。其次就是勞動力,美國並沒有足夠的勞動力,美國的勞動力有85%都在服務業,疫情期間就更少。第三就是基礎設施,黃奇帆認為,疫情過後,歐美國家估計要兩年時間才能恢復元氣,此外拉丁美洲、東歐、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本身都有不少問題,容易出現骨牌效應,故對跨國企業而言,未來一段時間最重要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在復工中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它的新興市場的制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編碼技術運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離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配合度,遠勝於其它潛在搬遷目的地」。

中國的復工復產進度良好,不少工廠已經重開。(中新社)

黃奇帆認為,上述的全球化終結論、中國脫鉤論及撤出中國論都是短視、意氣用事,「是從政治立場意識形態角度說的一些違反經濟規則的話」。

至於戰爭論、甩鍋的問題及神化國外措施,黃奇帆指美國在多地撤僑,結果就有聲音宣稱是要準備戰爭,實在是胡說八道。黃奇帆解釋有四大原因,一是財政問題,「這會兒,美國的錢救災花掉這麼多,再投資幾萬億,十萬億來跟中國打仗,神經病啊?!」第二是發動戰爭並不會有具體目的,第三就是核武大國之間均衡,「幾十年,年年有戰爭,打的都是沒有核(武器)的小國」。若然核武大國發生戰爭,「在這個意義上你毀滅我十次,我毀滅你五次,好像你比我厲害,實際後果一樣。所以這個也是不會的」。最後就是軍人的狀況,「軍隊這會兒一旦來一個新冠病毒生病,一船人都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西班牙流感就是例子,「打仗的部隊協約國也好、德國也好,對立的雙方士兵都不是打仗打死了幾百萬,而是瘟疫雙方各死了幾百萬」。

內地至今仍然視防疫為首要任務。(中新社)

甩鍋的問題方面,黃奇帆稱美國政府中的政客、議員,經常有一些類似言論,「他自己治理無能或者貽誤戰機,掉以輕心,病急亂投醫,搞出後果了,他把責任往人家頭上推,一會兒推給世界衛生組織,一會兒推給中國,一會兒也會推給歐洲」,只是他們轉移目標的概念,是為了競選需要。黃奇帆指,美國為當地疫情要求中國賠償,「這絕對是胡說八道,不成機理的、也立不了案的,叫做過過嘴癮,吸引了眼球,自己給自己打打氣而已」。

最後的神化國外措施,黃奇帆指比如會有中國專家認為美國的救市措施力度大,相反中國的政策力度較小,「殊不知,我們是合情合理、一步一步對癥下藥,精準施策」。黃奇帆認為,美國的措施是「狂轟亂炸,一步到位,有過之無不及」。黃奇帆認為,中美兩國國情不同,實際上中國的措施是出台一系列面向個人的補助補貼、稅費優惠措施;面向企業的資金支持、稅費優惠和政府采購政策,以及面向地方財政兜底「三保」等。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