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長】青少年期唔再聽話?心理學家教你如何令子女願意溝通

撰文: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
出版:更新:

十餘歲的子女很容易和父母的關係起波浪。即使一直「聽教聽話」的子女,到了青少年期,亦可能變得自我。有的家長感到和子女多了隔膜,心生焦慮。愈是無法溝通,家長就愈想法子與子女多加傾談。有的家長視子女轉變為平常,正所謂「仔大仔世界」,理會不了那麼多。
你又會怎麼看待和青少年子女的關係呢?

文:張家年(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子女成長︰生理發展驅使思想成熟、獨立

子女︰「我有自己的想法!」

追溯到兒童期的發展,大腦當時正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思維革命。腦內會排除多餘的神經連繫,而互相關聯的結構會緊密連結。道德發展出自覺紀律,一種發自內心的紀律要求。自我意識受社會文化塑造,趨於形成。踏入青少年期,他們的腦重量和容積在12歲時已達成人的95%以上。以往學習的經驗會透過思考,令思維變得成熟。

子女在這時候,思想比以往獨立。浩大的大腦工程,令青少年更着重邏輯思維,大腦比以往更加忙碌。他們的大腦除了一直接收各種資訊和別人的想法,也忙着嘗試運用自己的邏輯分析。現在對於接收資訊,大腦要處理的步驟比以前還要多。家長的一番說話,兒時的子女聽出當中的教誨,十餘歲的子女卻想着當中的邏輯。 此時,家長再灌輸是非判斷,就容易和子女的獨立思考「相沖」了。

子女分享不等於需要建議或評斷。(視覺中國)

家長應對︰子女分享不等於需要建議或評斷

子女︰「你不說,我也知道。」

青少年體驗獨立思考,但亦有分享、分擔的需要。若在兒童期已有良好的溝通基礎,青少年長大後,大多仍期望和父母繼續溝通。然而,家長值得注意,青少年的溝通之中,常見純粹分享內心世界或者自己的想法。

家長應該留意子女會否希望在溝通之中聽取建議。在不確定時,家長可以直接詢問子女。家長在提出看法的時候,亦可以明言這是個人看法,以開放態度容許子女有自己的想法,亦可鼓勵子女就家長的看法提出意見。

家長︰「這是我的看法,你覺得如何?」

家長應對︰平息自己的擔心

子女思維活躍,考慮多了,顧慮亦多了,難免有苦惱。有時子女希望放鬆心情,會安排輕鬆的時刻。然而,家長或會出於擔心,一再追問子女是否有心事,或胡亂猜測子女的想法。家長如果帶著焦慮去問子女,容易令子女覺得要安撫家長的情緒,反而感到壓力。久而久之,子女可能傾向逃避,又或者著意安慰父母,卻不說出心底話。要是間中家長有所擔心,當然可以向子女說出作為父母的擔心。

家長亦適宜先調整自己的情緒,再和子女溝通。若然,家長發現對子女有很多擔心,可以找朋友、家人,甚至相關專業人士,先作分擔和一同處理。這樣可以減輕焦慮,令和子女溝通過程容易一點。

【本文獲「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授權轉載,原文:和青少年期的子女相處】

【如對親職管教有任何問題,可發訊WhatsApp咨詢熱線 6811-2959,由「香港青年協會」註冊社工提供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