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大暑四大養生建議 從飲食入手清熱解毒 附大暑湯水及穴位

撰文:阿言
出版:更新:

民間有話:「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每當進入七月中旬,我們迎來了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屆時本港平均氣溫超過30度之高。在這個時節,大地變成「燒烤」模式,皆因全盛的陽光傾瀉下來,加上夏日多雨,空氣中瀰漫著炙熱難耐的蒸氣,港人真是「透啖氣都難」。炎暑——這個撚手大廚讓我們彷彿變成熱鍋上的螞蟻,身心都焦燥不已。如同詩人白居易問道:「何以消煩暑」,難道心靜自然涼嗎?
本文作者:博愛醫院陳麗詩中醫師

大暑的特點

每到夏季7月,你是否就會覺得昏昏欲睡,沒精打采,胃口不佳,終日想攤在床上玩手機呢?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沒有長假、長期Monday blues的打工仔心聲嗎?老闆們聽到可能直搖頭,可是今次的確能賴天氣!

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內經》

高溫炎熱:大暑時節,天地陽氣達到了全年的高峰,陽光直射,氣溫高企,人體的火熱之象會特別明顯,因此會有燥熱、熱氣的表現,例如咽喉或牙肉腫痛、生痱滋、心煩胸悶等,夏季屬火,而心亦屬火,心臟問題的症狀可能會加重。

濕熱並重:從古人的觀察,大暑可不單止天氣炎熱,還有泥土濕潤、雨量增加等「濕」象,所以中醫說的暑邪,「邪」在容易與濕結合,而脾臟工作時,最怕的就是濕氣。人的「脾氣」在這個氣候下受到「濕阻」,便表現為無胃口,四肢乏力,或頭重、頭痛,結合熱象還會有口苦、舌苔黃膩、躁底等狀況。

內外合邪:大暑天氣潮濕炎熱,人們自然無「冷」不歡,冷氣冷飲,內外夾擊,損害脾胃。脾胃不運,濕濁不化,繼而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腸胃疾病。假若是本身脾胃功能較差的你,尤其曾經患上濕疹或汗皰疹的人士,更應避免進食生冷食品,以免濕氣內積,令皮膚疾病發作。

水分流失:由於高溫天氣導致人體出汗增多,容易出現水分流失,如果你經常出現口渴口乾、尿量減少等情況,或正代表已是津液不足了!中醫認為「血汗同源」,所以如果出汗過多就會傷及「津液」和「正氣」,分別導致渴飲,以及行動力低下,身體容易疲倦、昏昏欲睡等氣陰兩虛之症,再嚴重者則可能中暑,神志不清及昏迷。

大暑四大養生建議

適當補水:大暑時節,務必要注意補足水分,以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可以多飲用清涼的茶水、綠豆湯、冰糖蓮子羹等。綠豆湯是個很好的解暑方,要特別注意的是,綠豆的外皮具有清熱功效,因此只要煮到外皮稍微破開,就要熄火,不需把其煮至爛綿綿,否則降低清熱解暑的功效。

飲食調理:大暑期間,飲食上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減少脾胃負擔,如蔬菜、水果、雞肉、豬肉等,避免過食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我們說藥食同源,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食材,如苦瓜、薏仁、荷葉、赤小豆等。另外,還可使用一些中草藥,如菊花、金銀花、薄荷等,泡茶飲用,以達到清涼解暑的效果。

忌貪涼過度:大熱天時,大多數人都喜歡食涼飲冷,但脾胃差的朋友尤需注意,寒涼食品容易傷害脾陽,加上炎熱暑氣的薰蒸,會導致外熱內寒、外強內虛的情況。過用冰涼之品不但不利腸胃消化,壞則病邪延至秋冬,出現身體畏寒,且容易有敏感、痛症復發等問題。因此飲品或瓜果最好解凍才吃,避免飲用大量冰水、過食雪糕等,盡量以藥食及溫和的方法解暑。

適宜養生:為了要顧護人體之陰陽,可以睡覺、休息、靜養的方法去扶助陰陽的衍生。中午最好補一補眠,至少也要閉目養神,小休約15分鐘,以養身體的陽氣。另外,在大暑的高溫天氣中,人體本身的能量就消耗就很大,如果在戶外運動,更容易引起中暑。所以最好選擇在早晨或傍晚時運動,像是游泳便是不錯的夏日運動,也可在家中做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等等。

清涼解暑湯水

西瓜翠衣薏米湯

夏天吃完西瓜,可將瓜皮洗淨保留,在中醫藥名為西瓜翠衣,能清熱解暑,解渴利尿。另一消暑食材冬瓜,它的皮、瓤和核同樣有利尿袪濕之功效,也能有效預防中暑。前文提過暑邪與濕邪常一同出現,所以加入薏米、赤小豆來利水袪濕。

材料:西瓜皮100克、冬瓜半個/約450克、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

做法:將瓜洗淨,用刨刀將表皮青色含有蠟質的青皮層刨下,只保留中間層,把所有材料沖洗乾淨放入煲內,先浸泡15分鐘,水位略高於材料表面,保留浸泡的水,大火滾起後轉細火煲45分鐘便可。

注意:西瓜翠衣性質較為寒涼,不宜久服。一星期飲用2-3次,或在大熱之時、戶外活動時飲用即可。

穴位按摩

若果出現頭脹痛、四肢困倦,亦可以通過自行按摩穴位去醒神:

1. 太陽穴
位置:位於眉梢和外眼角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按摩此穴不只提神,還可緩解頭痛的情況。

2. 百會穴
位置:位於頭頂正中央處。
功效:按摩此穴同樣可提神醒腦、升舉陽氣。

3. 風池穴
位置:位於頭後頸部兩側凹陷處。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腦,緩解頸部疲勞。

具體方法:用雙手食指或拇指置於該穴位穴,輕輕按揉,持續 30 秒,重覆5次。

注意不可用力過度,以有酸脹感為宜。

中醫學理論認為「順應四時,天人相應」,我們因應天地之間的變化而及時調整生活習慣,遵循大自然規律,以保持「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才能身體健康,防病於未然。 以上提供了一些大暑知識及養生建議,如適當補水、藥食調理、飲食注意點等。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解暑的核心都是通過調節飲食和生活習慣,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和舒適。希望這些資訊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度過一個涼爽而健康的大暑。如有任何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博愛醫院陳麗詩中醫師

相關閱讀大暑|宜清熱袪濕 中醫教處理小兒睡眠不安 附清熱解暑湯水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