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讀變得危險 二戰期間巴黎圖書館人員如何保衛文化?|開卷樂
從圖書館書架上取下書籍,坐在一隅寧靜地閱讀,這看似平凡不過的事,卻是得來不易。圖書館是文化傳承的寶庫同時,亦是文化攻防的重要一環。小說《巴黎圖書館》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二戰時納粹德軍對法國的「文化入侵」,企圖將「禁書」從大眾視野抹去。在受盡壓迫的艱苦歲月下,稍一不慎更有性命之虞,但一班巴黎圖書館人員仍然運送書本予當時被禁止進入圖書館的猶太人,以勇氣和智慧,守衛文化人的尊嚴。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巴黎圖書館》-文化守衛者
美國作家珍娜.史嘉琳.查爾斯筆下小說所指的,是位於巴黎的「美國圖書館」。這座圖書館真實存在,座落於巴黎鐵塔和塞納河旁,在一戰時期成立,戰時曾經為醫護人員及前線士兵送書。這種使命感成為圖書館的基因,後來它更成為歐洲大陸中收藏最多英文書的圖書館。1939年,小說主角歐蒂兒應徵該圖書館的工作,面試官芮德女士道出一句:「閱讀很危險。」這句話預告了歐蒂兒日後的困境。
1940年,巴黎遭納粹德國入侵而淪陷。納粹德國為了箝制文化,查禁書籍。德軍前往美國圖書館,命令圖書館人員遵守禁書令,亦不能允許猶太人入內。不少知識分子不希望書本被銷毀或沒收,使用各種方法保衛圖書。芮德女士更堅持每日開館,寄書送往前線;當猶太人讀者想看某一類書籍,包括歐蒂兒等圖書館人員,甚至冒生命危險為他們送書,期間有職員更被德軍的蓋世太保射殺。後來圖書館有簿記員失蹤,大家人心惶惶,最後得知納粹因為簿記員是英國人而逮捕了她,把她關進了法國東部的拘留營。然而芮德館長和歐蒂兒等人仍然沒有放棄,反映了當時巴黎一班文化人如何置生死於不顧,堅持信念,守衛文化。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當故事進入第二章,讀者會發現章節是記「蒙大拿弗羅伊德,一九八三年」,這是因為小說以雙線發展,一是在巴黎身陷戰火的歐蒂兒,另一條線是1983年在美國蒙大拿的莉莉,以相隔四十多年的另一位少女視角出發。當時仍是學生的莉莉得知鎮上有一個稱為「戰爭新娘」的鄰居。她對這個神秘人物感到興趣,於是借學生專題報告之名,趁機訪問這名女子。原來,這女子就是四十多年後的歐蒂兒。作者透過兩個人的互動過程,以類似偵探小說的形式,將四十多年間的空白,像碎片般拼湊起來。為何歐蒂兒會由歐洲逃至美國?這些年來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這種時空縱橫交錯令小說橫跨了地域及時間,情節引人入勝。
研究外國文學的作家,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唐睿認為,小說中的主角歐蒂兒,與「男性」、「孔武有力」、「無所不能」等傳統英雄形象不同,她抉擇時會恐懼、疑惑、嫉妒,她面對凡人皆有的軟弱。然而在這種曲折艱苦的經歷下,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圖書館管理員面對鎗枝仍然頑抗,面對自身軟弱仍然挺身而出,更能呈現出她們意志堅強的一面。在作者筆下的歐蒂兒與一班圖書館人員,是默默無聞,卻又異常耀眼的「文化英雄」。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