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以前不洗手? 婦產科醫生提倡洗手之初遭同行謾罵|職業秘史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醫療史/ 歷史/ 洗手/ 防疫】在經歷疫情幾年後,相信不少人日常洗手頻率增高不少,甚至會特地學習標準七步洗手法。洗手是現時消除細菌基本操作,但原來醫生手術前洗手的歷史,至今還不足200年。在做法提出之初,甚至還處處受質疑,讓提倡者背上「醫學叛徒」罪名?

《機智的醫生生活》劇照

醫生負責病房死亡率更高?

在歐洲1840年代,不少產婦生產後會受產褥熱困擾,高燒不退。即使在最好的醫院,仍有不少產婦在生產後幾天內逝世,幾乎每五個產婦就有一個因產褥熱離世。匈牙利醫生Ignaz Semmelweis對這個問題深感興趣,便著手尋找問題源頭。

Ignaz Semmelweis(wiki)

Semmelweis出生於匈牙利塞默維斯,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就到維也納綜合醫院產科擔任住院總醫師。當時醫院婦產科分別有兩個病房,一個由男性醫師和醫學生駐守,而另一個則由女性助產士負責。他發現在後者病房中,產婦因高燒逝世機率遠低於前者,相差幾乎兩倍,於是開始研究兩個病房差異在哪裡。

首先第一個差別是:在醫生負責的病房,會有一名牧師定期經過病房,敲鈴為垂死病人作最後祈禱,在助產士負責病房則不然。所以Semmelweis曾經懷疑——這些產婦是不是因為「聽見鈴聲後造成精神恐懼」而死亡?他假設,即便產婦身體未抱恙,在聽見鈴聲後覺得自己「時間到」,於是他嘗試讓牧師繞開產科病房,但發現並沒有任何區別。

Ignaz Semmelweis就職之維也納綜合醫院圖像(wiki)

後來在1847年,他一位同事解刨時手指被手術刀劃破,產生與產婦相似症狀而死亡,為Semmelweis帶來靈感。在除去其他因素後,他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尸體。在當時,醫生會於早上訓練醫學生,協助他們解剖尸體;在下午,他們會到產科病房檢查病人以及接生。而助產士工作時活動範圍僅限產科病房,不會接觸尸體。

生前被醫學界唾棄

當時尚未有細菌理論,Semmelweis提出是醫生將「尸體粒子」傳播到產婦身上。彼時醫生並沒有在檢查不同病人前洗手習慣,所以即便是解剖完尸體,也會直接用未經清潔之雙手為產婦接生。他認為,是醫生將一種「腐爛動物有機物質」傳染到產婦身上,讓她們高燒死亡。

描繪Ignaz Semmelweis術前洗手的畫作(資料圖片)

後來他於醫院實行強制洗手政策,比起簡單用肥皂洗手,他建議醫生和醫學生使用含氯漂白水洗手,才能徹底去除尸體味道。從此,他所在產婦病房死亡率大幅下降。在1850年,他嘗試在維也納醫療學會說明洗手重要性,但由於理論與當時醫療常識不符,遭大量醫生反對,不僅質疑他邏輯,更抨擊他專業性。有歷史學家認為,他當時之所以受各方打壓,甚至被冠以「叛徒」稱號,乃因一些醫生認為這代表病人死亡是他們直接責任,不願接受這個理論。

他後來在1858年發表相關文章,又在1860年撰寫專著,均被醫學界拒之門外,不少同行開腔譴責其理論。由於一直受攻擊和嘲笑,他愈發憤怒,後來行為更變得古怪被送往精神病院。他嘗試逃跑,卻被守衛毒打封禁,右手傷口嚴重感染,僅僅兩星期後便死亡。

在Semmelweis死後,其洗手方針才得到關注,影響微生物學奠基者Louis Pasteur發展細菌理論,徹底改變醫生治療病人方法。大約於1870年代,醫生術前洗手做法開始被廣泛實施。美國著名現實派畫家湯姆·艾金斯(Thomas Eakins)分別在1875年以及1889年畫下兩幅醫學主題畫作《格羅斯醫生的診所》(The Gross Clinic)以及《阿格紐醫生臨床課》(The Agnew Clinic),描繪真實手術情景,所有畫中人都真實存在,能讓我們一窺百年前外科手術情況。

《怪奇科學研究所:42個腦洞大開的趣味科學故事》書封(博客來)

若對讀者對醫學歷史或其他科學歷史感興趣,不妨參閱《怪奇科學研究所:42個腦洞大開的趣味科學故事》一書,不僅包含Semmelweis詳細故事,亦包含生化武器、人體自燃等內容,解開不少「科學謎團」。另外,艾美獎得獎劇集《The Knick》以1900年醫院作為主題,還原當時各種手術情景,緊張刺激獲不少好評,也不失為入門相關歷史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