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盤點歷朝二創《洛神賦圖》打造仕女畫IP︱阿難專欄

撰文:阿難
出版:更新:

續上期,再談談《洛神賦圖》。

「洛神」這個IP的建構過程可謂集中國詩、書、畫最殿堂級大師參與於一身,它的文本源自曹植《洛神賦》,圖像由顧愷之所繪(今摹本),後來又有書法名家王獻之寫的字帖加持(現存只有《洛神賦十三行》拓本),這些文化背景讓《洛神賦圖》成為中國畫壇重要經典。

【延伸閱讀:香港故宮︱乾隆如何偵破《洛神賦圖》非顧愷之真跡?︱阿難專欄

《洛神賦圖》開連續敘事手卷國畫先河

除此之外,它在人物畫敘事模式上也開了手卷畫新先河。

從傳世畫像石刻中可見,漢代人像畫敘事結構以「同發式構圖法」為主流,即圖畫在訴說一個故事時,只單以一幅圖像描繪故事中所有高潮情節,此外並無任何敘述上的起承轉合,閱讀者本身要對故事內容十分熟悉,才可以知道整件事上文下理,當中經典的例子要數漢代武梁祠的《荊軻刺秦王圖》。而漢代人像畫大多是以歷史故事,儒家道德教化為主題,縱然有女性題材,基本上都是環繞守節、重德為記述目的。

武梁祠《荊軻刺秦王》石刻圖

到了《洛神賦圖》成畫年代,中國繪畫開始了連續敘事的構圖法,除了有更複雜的人物與山水關係外,善用長卷特點讓整幅圖畫交代故事情節轉化,時間和空間的連續與轉換(這種多圖敘一事的佈局在漢代畫像磚較少見)。以《洛神賦圖》為例,整幅手卷基本上一如曹植《洛神賦》原文情節,據次分為〈懈逅〉、〈定情〉、〈情變〉、〈分離〉和〈悵歸〉來交代故事來龍去脈。又歸因於魏晉時代玄學興起,儒家道德枷鎖解脫下創作題材得以創新,《洛神賦圖》開創了繪畫以男女間纏綿悱惻與傾慕相思之情的繪畫主題。

人物畫的連續敘事結構自《洛神賦圖》起屢有代表作,後續經典作品有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直至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在單一畫幅內交代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將會發生的情節,才再有圖像敘事結構上的再創新。

傳顧愷之《洛神賦圖》北京甲本中的洛神(北京故宮博物院)

洛神成仕女畫參考原型

說《洛神賦圖》是中國人物畫重要典範,是因為「洛神」這個IP此後歷朝都有挪用和轉化。例如故宮館展出成畫於北宋的《洛神賦圖》北京甲本,如上一期所說,曹植《洛神賦》原文對美人有極多抽象描述是極難用圖像表述,所以北京甲本的畫師將圖像詮釋重心,更多著墨於在原文中提及但較少描述的神話部份,強調了女媧(馮夷鳴鼓,女媧清歌)、屏翳(屏翳收風,川後靜波)、海龍和雲車(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等神仙怪獸的出現,借這些圖像豐富原文故事中的奇幻世界之感。而到了乾隆晚年,他特旨宮廷畫師丁觀鵬根據其鑑賞諸本《洛神賦圖》心得,加入西洋畫技法,創造出淡化北京甲本中的神怪內容,圖像更世俗化的《摹顧愷之洛神賦圖》,這些藝術轉化無不與歷朝流行的美學思潮尤關。

「洛神」這個IP自誕生伊始即已走出了儒家的道德規範,所以此後歷朝的畫家不斷在這個角色上加入二創元素,成為歷久常新不斷翻炒的題材,到宋代文人畫開啟了「仕女畫」分科,《洛神圖》由原本人物與山水結合,變成人物成為畫中唯一元素的圖像,洛神也變成明清兩朝仕女畫的取材原型之一。

元末衛九鼎(?-?)《洛神圖》以白描形式勾勒女神的飄逸脫俗

例如明代仇英(1494-1552)因其洛神圖重視詮釋原文離別之意,畫中洛神以右手撫腮,左手扶帶,姿態極具閨怨之感,或因此而給明代好利商賈看中,認為此畫集女性之美與宮怨形象於一身,正好迎合當時仕女畫的高度市場需求,偷偷改以「美人春思」為題以待高價沽售。仇英這幅作品著錄於清宮《石渠寶笈三編》,《石渠》編者根據畫中人物造型和細節元素,已指出這幅畫「所繪乃洛神」,指出畫名《美人思春圖》是後人改置題跋造假而成。

仇英《美人春思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時至近代「洛神」這IP轉化成象徵愛情的符號,成為寄意愛情的人像畫參考原型,例如2021年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中,以人民幣9700萬元成交的傅抱石(1904-1965)《為羅時慧作柳蔭仕女圖》(1945年),根據藝術史家石守謙的觀點,傅抱石將洛神形象轉用,讓洛神代表最美女子這個傳統主題,轉化成他在抗戰期間,對妻子羅時慧的讚美,亦將曹植原文相思相慕之情意,轉化成他與妻子患難與共,忠貞不渝的愛情表述。

傅抱石《為羅時慧作柳蔭仕女圖》(保利)

餘話

《洛神賦圖》北京甲本高清圖,可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免費閱覽。香港故宮館開幕至今,筆者仍未有機會參觀,本月中經官網購票只餘50元門票可買,無法買到120元特展門票。當筆者已購本月下旬50元門票時,才有朋友教可到淘寶的旅行社買香港的特展票。未幾香港故宮館公布再開售八月門票,一波三折,仍未有機會親睹特展文物。

這專欄承蒙喜愛國畫的讀者厚愛,連載了四期,有緣再會!

作者簡介︱阿難,前教育工作者,參研佛學,迷於長物,喜歡從古物中看趣味。

(專欄「阿難說器」每雙周刊出,圖由作者提供,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