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徐三庚 書風違儒家理念而遭排擠︱冷氣考古︱張錦發專欄

撰文:張錦發
出版:更新:

清末開始出現了很多大師,有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等,位位都是開風氣之先,成為一代宗師,其中有一個人憑獨孤一味躋身進了藝術的殿堂,但又同時成為大家眼中的異類——那就是金罍道人徐三庚

文、圖:張錦發︱原題:吳帶當風徐三庚

他的書法個性張揚,張揚得來近乎跋扈,早年更被視為旁門外道,不少書法家、篆刻家甚至嚴禁學生學他的風格。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今日不論中港台日也有不少追捧者。

徐三庚(1826年-1890年)的背景非常有趣,他出生貧苦農家,當時恰逢列強進入中國,又有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國家一片衰頹,只好外出謀生,嘗打雜於道觀。觀中道人有擅長書法篆刻者,徐得其傳授,後半生便以鬻藝為生。而徐三庚得到道士指點的往事也非常像小說故事情節,就如一個傻小子得到絕世武功的秘笈,然後又得到神秘高手的點撥,後來終成為一代高手。那個傻小子就是徐三庚,那本秘笈就是我們之前提過的「九陰真經」——天發神讖碑,而那個神秘人是誰就不得而知。

徐三庚篆書

書風把奇險推到極致

說完故事就要說正事。徐三庚的藝術風格很單純,純粹就是從天發神讖碑而來的,我們看到他臨摹的四屏,或者是篆書創作的對聯有很強個人風格,與天發神讖碑相比,並不是依樣畫葫蘆式的臨摹,更多時候是強化了原來的長捺、長按,把天發神讖碑應有的奇險推到極致,這種審美觀顯然違背了儒家思想強調的「中和」、「溫潤」,所以不難猜想當時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擠,但這種心態又與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個性又很相近,所以今天他又受到了很多人追捧。

今天看到的徐三庚篆書墨跡,比如臨《天發神讖碑》、書《出師表》、《東方朔贊》等成熟期篆書都非常有意思,我們看到他喜用濃墨起筆,遠看起來是頭重尾重,中間作水蛇腰,與同時代其他大書法家相比,比如吳讓之是方圓交替,喜歡摻雜隸書筆法,但徐三庚卻純是以篆書字形入字(二人作品見下圖),筆筆剛猛,多用側鋒,而且他行筆非常急,中間常常夾雜飛白,所以整幅字看起來常常充滿張力,前人所謂如折古刀、如斷金簪就是這個意思。

當徐三庚把篆書轉入篆刻的時候,由於受印面限制,長捺難以舒展,所以他又會故意為之,把長捺屈曲、轉折為橫劃,於是感覺有如闊袍大袖的高士一般,這種風格也為他贏來「吳帶當風」的美譽。(註一)

但是這種風格與前人學篆刻求方正平直的心態大步相同,以前不少老師因此非常介意學生開頭的時候學這種風格,為的是怕學生走偏了回不了頭。所以綜觀當代篆刻家裡面,有不少名家偶爾會創作一下,但是純學徐三庚的人卻也只是鳳毛麟角。

順帶一說,在清末眾多大書畫家之中,徐三庚是其中一個曾經踏足過香港的名家,也有一枚傳世的印章「弢園藏」記錄了他遊歷香港的事迹。

弢圓藏

註一: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後人以之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延伸閱讀:敦煌遺書書法良莠不齊 有何值學習地方?|冷氣考古︱張錦發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