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館展米芾《研山銘》 與李後主文創產品有關|阿難專欄
香港故宮館剛發布了開館後首批展出的國家一級珍寶文物,筆者最初猜想會否展出乾隆「三希堂」的晉代王珣《伯遠帖》和王獻之《中秋帖》,因為這兩篇現存最古老的書法名帖,1949年建國後由國家政府經香港的古董商購回藏於北京故宮館,讓國寶與香港的連繫別具象徵意義,可是這次香港故宮館開館首展仍未能見到這兩幅作品。而在館方公布將會展出的書畫作品中,米芾的《研山銘》別具有趣故事,作為本專欄開篇,筆者想與大家談談。
米芾是與蘇東坡、黃庭堅和蔡襄齊名的「宋四家」,是宋代書法界代表,在其《研山銘》內的印章和題跋可見,由米芾子米友仁開始,之後曾經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兩宋內府、權臣賈似道,元代名收藏家柯九思、清代于騰、周于禮和近代日本犬養毅等人收藏或評鑑,可謂傳承有序,收藏系譜可考,但不知為何上世紀20年代流落日本,被日本的博物館收藏。
時至2002年,博物館因財困而拍賣《研山銘》,最終由國家文物局委託其他單位購入。但古董界的朋友也會明白,一旦文物突然由海外回流,尤其來自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日本,對其真偽便要多加警惕。所以當年此帖回歸祖國,有人質疑其真偽,但經國家頂級專家鑑定,可以較肯定帖中書法部份為米芾真跡無疑。
卷首題字日本首相死於兵變
行書《研山銘》,又稱《研山銘帖》,絹本手卷,縱36厘米,橫138厘米,39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研山銘》內容特別之處,是「研山」並不是一座真實山名,而是源自米芾對一件文具奇幻的想像之旅,而這又牽涉到南唐文藝皇帝李後主李煜。
「研山」本來是南唐李後主李煜珍藏其中一座天然生成,如群山聳立的硯台。相傳李煜收藏了兩個山形的靈壁石,靈壁石為中國四大名石之首,與太湖石、昆石和英石齊名,李煜對其愛不釋手,可惜此人治國不善,亡國後「研山」輾轉流落米芾手上,成為他摯愛的文房藏品,有傳他要抱著研山才能入睡。而米芾在39字銘文中,把他欣賞研山的心得幻化成奇幻之旅,將原來用在刻在真實名山大川的「山川銘」寫成字帖《研山銘》,將這硯台喻其為崑崙巍峨群峰,他又把儲墨的水槽在反光時的顏色寫成五色神光,極具想像力。
《研山銘》開篇引首四個大題字「鳶飛魚躍」出自《詩經》,為「木堂老人毅」題,此「毅」即日本第29任首相犬養毅(1855-1932),他在任內不承認軍部侵華建立的偽滿洲國,打算將中國東北名義上交還國民政府以換取治權,最終因其對華政策惹軍方少壯派不滿,1932年軍人兵變襲擊首相官邸(史稱「五一五事件」),將他亂槍打死,享年77歲。
李後主原創中國第一紙
《研山銘》第一段所用的紙,是北宋時已極為罕有的李後主文創產品「澄心堂紙」。相傳此紙是中國史上最佳的紙,以膚卵如膜,細薄光潤見稱,米芾曾在其《書史》中談過其對紙張的研究心得,比較各種紙張的特性,曾考據澄心堂紙並非來自單一產地,解開北宋時文人對該紙產地來源的爭論之謎,他又提到該紙應如何應用於裝裱,可見他對澄心堂紙極有研究,是專家中的專家。
澄心堂紙早在北宋已失傳其製作方法,因此在宋初已被文人視為瑰寶珍藏惜用。北宋時梅堯臣把他有的澄心堂紙送給製墨大師潘谷(其制墨為宋徽宗收入內府皇室御用),潘谷後來稱破解製成方法,成功仿製澄心堂紙,但據收到這批仿製紙作回禮的梅堯臣用後評價,似乎這個高仿品與原品仍存在質量差距。
教學活動建議:
1. 「銘」是怎麼文體? 古人愛在實物或名山刻「銘」,為何當代不可?
2. 讓同學選一件他最鍾愛的收藏品,幻想其成自然風景,自己變成小矮人遊歷其中,寫成短篇作文。
作者簡介︱阿難,前教育工作者,參研佛學,迷於長物,喜歡從古物中看趣味。
(專欄「阿難說器」每雙周刊出,封面圖由作者提供,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