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室】從政策到人 文化如何發展?

撰文:洪昊賢
出版:更新:

在西九文化區興建故宮博物館的爭論中,比起文化政策、西九發展的討論,社會聚焦在政治的表層居多,如諮詢的程序,但制度對於文化藝術的影響,往深裏說,是文化政策。而制度之下終歸是人,歷史上,文化人與政治的互動究竟如何?當下的香港,文藝工作者又是怎樣的生存狀態?去年出版的三本有關文化政策、文化與政治的書籍,或能幫助我們對有關議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政治制度如何影響文化呢?大家知道,香港很喜歡講什麼飲食文化、高登文化等等,什麼都是文化,但文化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文化就是一個觀念轉變為一個實質的東西,譬如出版一本書籍、製造一部電影。
胡恩威
(進念.二十面體 E+E)

從關注西九開始 文化政策初入門

進念‧二十面體的藝術總監、文化評論人胡恩威一直關注西九文化區的發展,關於興建故宮博物院的言論亦引發爭議。十年前曾編著《西九藍圖》,近日出版的新書亦大談文化政策,從文化政策的理念、起源到構成部份,以教育、藝術及傳媒來展開討論,同時引用了英美中日等各國的具體例來說明,可為對文化政策入門者作初步的介紹。

書籍以講座形式分為四課,最後兩課則專注講香港文化政治的歷史演變及未來可能方向,當中就包括對西九文化區提出的觀點。

《胡恩威亂講文化政策》
作者:胡恩威
出版社:E+E 進念‧二十面體

在這裡我不想批評毛澤東先生的作品,而是覺得一切文藝的形式,一定是因為作者所感所想的內容,恰好宜於用這個形式來表現時,很自然的來採用它的,所以只有舊內容或與舊內容相仿的新內容,可以被舊形式所装得下的,才會用這個形式。
徐訏
(釀出版)

收編與抵抗 文化統戰的歷史想像

香港故宮博物館尚未建成,不止是文化界,整個香港也陷入了一種被文化統戰的氣氛中。長久以來,本地的文藝發展都處於比較邊緣的位置,有人形容香港的文化界微弱到不足以被統戰,雖然資源不豐,也因此可以有非常自由的面向與發展。

已故作家徐訏在內地出生,1950年移居香港,曾在多間大學任教。去年再版的著作《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描述了從晚清到民初,在不同政治意識形態下,文化人被收歸或抵抗的情況,以及相應衍生出的不同風格作品。文化發展離不開歷史進程,政治也同樣。在觀點駁雜的當下,或者我們可以有另一個歷史維度的想像。

《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
作者: 徐訏
出版社:釀出版

有關何謂創意工作者,又或怎樣可以當一個創意工作者的討論,經常環繞在一個相當浪漫,甚至烏托邦式的描繪。在這種描述下,「創意工作」不僅是為了滿足物質需要的職業,更是被視為一種實現自我(self-realization)的生活。
何建宗《文藝勞動》
(中華書局)

去除浪漫 文藝工作者的生存狀況

文化人和創作人,是文化政策下最受影響的一群。一般人總是認為做藝術家、做文化藝術工作就是浪漫的,是「嫌錢腥」的工作。年輕學者何建宗,花了兩年時間,訪問了文字、音樂、電影及視覺藝術共16位活躍的本地創作人,談及他們的收入與工時,這些經常被忽略的事。

現為大學教授的何建宗,認為雖然有不少學生想投身文藝行業,但這個行業畢竟一直都不穩定。何建宗除了想找出使創作者堅持的理由,亦關注藝術家工會,及文藝創作者在社會大環境底下的應得待遇。他提出了「文化企業」、「創意生態」等論述,重新思考本地藝術家在社會的生存狀況,以及可能的發展方向。

《文藝勞動:香港創作人的工作與日常》
作者:何建宗
出版社: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