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發局選舉】知名人士參選 20年悶局可破?

撰文:何阿嵐 鄺曉恩
出版:更新:

新一屆藝發局委員選舉將於本月底舉行,因近幾屆選舉都有不少知名人士高調參選,令藝發局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但藝發局職能為何?成立已有20年的藝發局,在許多人眼中依然隔着一重面紗般神秘,而局內委員的更替,究竟能否令這一部所謂「派錢機器」改頭換面,回到「政策及策劃、倡議、推廣及發展」的原意?但藝術發展從來就難以進入主流政策視野,對於一般市民而言,這一場選舉所務求的「變天」,又會否只是小圈子內的事?
攝影:黃寶瑩、羅君豪、藝發局、香港文學生活館

本屆藝發局委員將於2016年12月31日屆滿,而新一屆委員選舉(藝術範疇代表)將於今年11月27日至28日舉行。

文化政策零散 香港走得比別人慢

眼看鄰近國家如南韓近十多年在文化藝術發展迅速,從流行文化到當代藝術均在國際上取得成果,但香港並沒有像南韓或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成立專屬的政府部門,負責統籌公共文化服務和長遠文化政策,保持着「積極不干預」的思維。

由藝發局主辦的「香港藝術發展獎」表揚卓越的本地藝術工作者或團體,但該獎項的評選近年爆出不少爭議甚至醜聞。圖(由左至右)為現任藝發局主席王英偉、特首梁振英和現任藝發局副主席殷巧兒。

從50年代起,香港的文化政策零散地分布在不同政府部門當中,措施被動,更缺乏總體的文化政策方向。英國政府在準備移交香港主權前,文化藝術是市政局(康文署前身)的職權範圍,局內設有文化委員會和8個文化機構,除了增加藝術撥款外,更引入民意代表,藝術政策亦針對場地資助和節目導向。這套方針沿用至今,從那時開始,藝術文化政策成為民間其中一個火熱議題,各大報刊都有專門談論文化政策,文化事件也一浪接一浪,包括三大藝團(中樂團、話劇團、舞蹈團)公司化、「國殤之柱」應否在維園擺放等;文化界爭取加入立法局功能組別,亦即是現今「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有論者認為,回歸前後是香港文化界從政治中覺醒。1995年,原有以諮詢性質為主的「演藝發展局」,改組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但改組後依然沒有行政權。

藝發局委員選舉流程及資助申請流程。

藝評人曲飛:民間積極入局 求變聲音不斷

文化局的成立仍不可期,那藝發局又能否打破其「小圈子」、「分餅仔」的印象?自2010年藝發局委員選舉開始,有不同民間團體積極參選,當年就有由鄧小樺、葉浩麟、蔡芷筠組成的「80後文藝青年」,務求打破長年自動當選的悶局,而蔡芷筠成功當選為藝術教育界別的代表;3年後,4位資深藝術工作者鍾小梅、盧偉力、梅卓燕及吳美筠,抱着「把藝術還給藝術家」的理念,全部成功當選。

「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局,香港會加入民選代表,這算是難能可貴的地方。而求變的聲音不斷,也是推動一群人就算無薪和工作繁瑣,也要走入局內,務求改革。」曲飛說。除了「藝術 3+1」其中三位成員繼續參選新一屆藝發局委員,今年還有第一次參選的音樂人周博賢、小說家陳慧及劇場工作者李俊亮,三人與現任視覺藝術界別委員陳錦成合組成「跨界連結」名單,向政府爭取下放更大權力到藝發局,實踐民間主導文化。曲飛坦言,在現時情況下,改變相當緩慢,但如果連小小機會也不去爭取就什麼也改變不了。

音樂人周博賢(左上)、作家陳慧(右上)、藝術家陳錦成(左下)、戲劇教育兼導演李俊亮(右下)跨界連結參選藝發局委員選舉,期望進一步推動香港文藝發展。(黃寶瑩攝)

藝發局掌逾億撥款 行政程序繁複「趕客」

藝發局雖名為「局」,實際卻只是一間沒有行政權力的法定機構。局方每年掌管1.2億元撥款,如陳慧形容,像一個文藝界的「大掌櫃」,但她認為這位「大掌櫃」跟界別的溝通不足,繁複的行政程序往往削弱了文藝發展的想像空間。再次參選的局中人陳錦成(現任視覺藝術界別主席),則提到他在局中的觀察:一些藝術家前輩,藝術水平不容置疑,卻因不熟悉行政技巧,「以自己的方法去寫計劃書」,沒有填好預算的細項,結果令資助落空。

由香港文學生活館於2015年舉辦的首屆文學季,向藝發局申請資助但最後只獲批五分之一的經費。而藝發局資助的審批標準經常被人批評,現任委員陳錦成就批評現時的審批員制度存在漏洞。

同樣情況亦見於文學、音樂及戲劇等界別。周博賢指資助類型的確較窄,例如對街頭音樂的資助較少,也有坊間不少獨立樂隊抱持不會獲批的觀念,又對繁瑣的申請表格而卻步;然而,看似相對符合標準的古典音樂計劃也有的不獲審批,可見準則有時實在令人費解。

另一方面,計劃是否獲批,關鍵一環落於審批員身上。審批員除了評估計劃的可行性,亦有權調整資助額度。陳錦成帶點憤慨地說:「有些審批員減資助額的理由是很奇怪的,例如他們說可以減掉展覧的工資部份,認為佈置的工作可以由義工去做。」陳錦成坦言審批員的制度有漏洞,在分類和剔除利益衝突後,可供選擇的人數不多,除了公開招募,只能由委員主動提供名單。

成為藝術家的擴音器

藝發局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資助、政策及策劃、倡議、推廣及發展、策劃活動等」,也許在資助上的角色過於鮮明,令人喪失了對它批錢機制之外的想像。但四位參選者均相信,藝發局可以做的其實更多。

11月9日舉行的藝發局選舉論壇,請來其中6個界別的參選人表達立場和辯論(另有4個界別參選人已自動當選),吸引不少公衆人士觀摩。雖然每位選民需要選出所有界別的代表,但當日的出席者大多只留意個別界別,並未留足全程。

陳慧形容藝發局是「藝術家的擴音器」,周博賢具體指出:「藝發局內有3個政府的委員,至少有一個直接跟政府官員溝通的機會。不過單是這個層次並不足夠,委員不但要一同逼迫政府跟進,亦需要一些外面的力量去推動政府。」較早前,就着4人同樣關注的工廈議題,他們請立法會議員羅冠聰為他們以書面質詢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令對方不得不作出回應。陳慧說「文化是香港最需要永續的東西」,李俊亮說「要還藝術一個公道」。他們念茲在茲的,只是簡單的希望藝術可以貼近民間,變為社會主體的一部份。很多人總說,因為沒有文化政策,所以香港沒有文化,但陳慧深信,當文化成為主體,由下向上伸延,政府就不得不討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