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設計】從惜食出發 學生用廚餘設計環保產品宣揚不再大嘥
近年社會熱烈關注環保及藝術發展的議題。「生活上任何事物都關於藝術和設計。」是老生常談,環保與藝術跟設計之間又能否聯繫?關注廚餘問題的環保團體食德好,最為人熟悉的創新之舉莫過於7年前引入食物回收計劃,持續進行至今,卻較少人注視到他們其他同樣創新的環保工作,像於半年前開展的「惜食藝遊」,由大專學生參與設計環保產品,以藝術設計作為切入點,向大眾展示處理廚餘的多種可能。
攝影:梁鵬威、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何廚餘處理?你我或立刻想到堆肥,然而本地每日傾倒於堆填區的食物超過3,300公噸,即使將一半用作堆肥,香港農地少,簡直「用十世都用不完」。解決廚餘的最好辦法當然是不浪費食物,惟煮食時難以準確預計分量,同時,大眾對處理廚餘的問題缺乏想像,為了打破傳統減廢思維及將環保融入生活,食德好與煤氣公司合辦「惜食藝遊」活動,早前已圓滿閉幕。
玩味與創新並重
整個活動環繞「環保惜食」的主題,並以「好玩藝術」及「創新設計」為兩個主要媒介。在「好玩藝術」,食德好為公眾人士舉辦多個主題工作坊,如廚餘美食、食物紮染、雞蛋雕刻、再生肥皂等,而「創新設計」方面,食德好邀請了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的同學設計環保產品,協助公眾源頭減廢,作品於閉幕禮當日另設的環保藝墟中展出。
香港人生活忙碌,不欲花額外心神於環保之上,因此食德好一直認為要推動環保,先要設計出一些簡單的實踐方法。他們留意到外國有不少家品方便日常實踐環保生活,當中不乏簡單的設計,例如日本有位女童為了爺爺設計出鐵、鋁罐分類機,與學界有緊密聯繫的他們便想到與THEi合作,邀請同學們設計環保產品。
編織蕉葉盛載食物
為了鼓勵學生參與,食德好特設兩個傑出設計獎項,分別為低年級組及高年級組。低年級組別主要為大專一年級生,導師為他們定出「蕉葉」作為設計主題,由於計劃由2016年11月展開,同學們如白紙無疑,但往往繪出的圖案卻是最令人驚喜。
低年級的得獎作品「川」由陳謂賢和吳銘匡設計。他們的作品「物如其名」,「川」字形的模具是設計的重點,將蕉葉加厚後,跟着模具𠝹出形狀,將兩旁條子屈向中間,便能成為一隻匙子。
縱然作品並未完善,但當中的設計理念才是最值得嘉許,二人指:「我們留意到蕉葉的紋路及鮮綠的特性,想將此保留,但蕉葉的保鮮期短,大約5至6天便會發黃或變霉,為了加快在社區中的製造速度,然後供應給食肆,我們想到製造一個模具,簡單易用的設計甚至適合庇護工場的員工使用。」他們從供應鏈中出發,想法長遠。又了解到蕉葉軟身,需要加固,於是嘗試將蕉葉疊起加固,經過多次試驗,發現3片最適合。導師讚許學生們會研究材質的特點並加以發揮,為自己帶來新的啟發。
其他作品雖然沒有得獎,但當中亦不乏具啟發性的構思,例如以蕉葉建構成一種環保材質的「綠色煮意」,設計者陳嘉鴻同學便在設計和製作的過程中,對蕉葉的特質有新發現:「蕉葉柔軟承托力低,想到不如乾脆將蕉葉打碎壓縮,便能成為堅固的材質。製作時知道葉的抗水力弱,但又不想加入塑膠黏合劑,後來發現蕉葉面上的蠟質在打碎後有助其他物料滲進,於是我想到加入麵粉然後烘乾,物料可如塑膠般堅固。」由李詠彤及方雅愉設計的「蕉織」則糅合了傳統的交叉編織技術,將蕉葉撕成條狀後加以編織,令蕉葉堅固得可放置食物。
從教育理念出發
另一邊廂,作品執行上較之成熟的高年級組別則由「廚餘果醬瓶」奪得,由大專四年級生鄭觀平、林頌禮及尹梓峰設計。構思之時,鄭觀平從家中的果皮啟發靈感,他分享:「看到母親在家中曬果皮,當時我便想果皮其實仍有食用價值,但除了做陳皮還可做什麼呢?上網得知果皮還可做果醬,於是便想到要設計一個簡化做果醬程序的物件。」
除了簡化程序,設計亦是從親子角度出發,他們說:「我們認為環保要從教育入手,因此希望設計出一件小朋友都適用的機器,從小培育他們環保的意識。」
製作果醬時要先切碎食材,他們便想到在瓶子上方設刀片槽,將果皮放上,以木塞壓下便能切絲,小朋友不用接觸鋒利的刀口,他們指設計如何配合人體力學是當中最困難的一部分。此外,瓶子中間設有兩條發熱線,加入調味然後加熱攪拌即成。他們又將機器設計得小巧輕便,希望令小朋友感覺它似玩具多於工具。
不得不承認學生們製作的成品,與推出市場的成品仍有一段距離,然而食德好項目經理袁德志認為活動能啟發更多學校關於環保設計的議題,而且認為學生們的創意具啟發性,即使他們仍是學生但想法仔細,能從美觀、韌度及效用等多方面考量。
減少大嘥從家居開始
食德好一向注重創新,認為有革新思維才可以改變固有的局面,袁德志說:「食德好是全港第一個回收食物的機構,最初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大家都怕食壞人怎辦?我們堅持自己的信念,由最初沒有資助進行,至現時政府撥錢資助,而坊間亦有愈來愈多回收食物的機構,令我們更了解創新是改變固有局面的不二法門,相比傳統以講座形式去宣揚理念,我們想到以藝術創作及設計出發。」
另一方面,沒想到當大嘥鬼形象深入民心的同時,香港人依然大嘥,廚餘佔堆填區的廢物達四成,而廚餘當中大部分由家居製造,袁德志說:「縱然大家近年對廚餘減廢更有概念,甚至深表認同,食德好回收的食物卻愈來愈多,而我們一直的理念是源頭減廢,回收應是最後一步。縱然大眾都將減廢的成效歸咎於政府,我們認同政府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他指出現在每日本地傾倒於堆填區的食物仍超過3,300公噸,當中的家居廚餘佔總廚餘量超過七成,「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由自己做起,一步步改變環境,因此今次惜食藝遊的藝術活動主要針對家居廚餘,希望為家居廚餘找新出路,同時藉此宣揚家居廚餘的問題及減廢的概念。」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