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這一年,這城,七齣傘運電影  

撰文:陳奉京
出版:更新:

「會再發生嗎?」CNN以此為題報道了最近在香港引起熱議的電影《十年》,配圖是一張雨傘運動的相片。2014年,雨傘運動以清場告終,部分留守人士被拘捕,佔領現場迅速回復原樣,但一場經歷了79天的大型社會運動,又怎會以這樣的方式便結束?

應亮:電影價值在於提出問題

 

一年後,多位受傘運啟發而出來參選的政治素人,在區選中成功當選爲區議員,成爲運動的一種延續。無論是素人參政,抑或《十年》的成功,或多或少都是在呼應傘運後,港人對於當下香港困境的憂慮。

 

大陸官媒《環球時報》批評《十年》「嚇唬香港」、「威逼國家」,但獨立影片導演應亮則說,《十年》對於港人有治療的效果:「觀眾需要它,特別是在香港這樣的環境下,至於電影能帶來多大的效果,能帶大家走到一個什麼位置,則不好說。」他又說,電影和其他藝術一樣,最不可取代的價值是帶出問題,「想像出一種情感狀態、人物世界」,讓觀眾代入其中,然後去思考怎麼辦。

 

本文提到的這些電影中,有些是紀錄片,有些是劇情片,正如應亮所言,它們或許無法提供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或者只是提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向。但這些影片或許也可令人思考:會再發生嗎?

 

紀錄片《幾乎是,革命》的導演之一江瓊珠則說:「一定有可能再發生,問題是幾時再發生、以什麼方式發生。或者會是雨傘運動的變奏,其實運動從沒停止過。」她說,她看到香港人經歷運動之後的轉變,比以前更樂意發聲表達意見,也更樂意作出行動。

《幾乎是,革命》(導演:江瓊珠、郭達俊)

《幾乎是,革命》

這部3個小時長的紀錄片,從佔領運動爆發前已開始拍攝,總共拍了130多天。該片記錄了包括佔中發起人之一戴耀廷在內的7位抗爭者,最年輕的有學民思潮的周庭。

 

運動過程迂迴曲折,他們的思考與情緒也隨運動的發展而起伏。最後,他們大部分都被警方預約拘捕……江瓊珠在一次放映後說道:「有的人用送飯的方式,有的人去衝前線,我則是去做記錄,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去參與這個運動。」

《九月二十八日.晴》(導演:應亮)

導演是中國獨立電影工作者,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多年前因一部以楊佳襲警案爲題材的紀錄片《我還有話要說》,而被中國政府視爲「眼中釘」,從此被迫留在香港。本片是他首次在香港拍攝的影片,改編自陳慧小說《味道》和《第十六分鐘》。

 

劇情講述在佔領運動全面爆發之前,一個簽了和平佔中意願書的女青年,想在被警察拘捕之前回家探望父親,與他吃頓飯,而父親也快搬到老人院去……這樣的人物關係,是導演一直擅長的:「從微觀、個體出發,來折射一個宏觀的命運,不直接去講大的事情,而是去講個體的情感掙扎。這樣的處理也許能超越眼前的一些議題,能和更多人去溝通,與不同地區的以及未來的觀衆去溝通。」

《九月二十八日.晴》

在2013年,導演已有初步的構思,最初只是要講述一位老人要搬到養老院之前一天發生的事。他說:「因為感覺到這個城市有一個病症,這個病症在於情感溝通上。」香港滿街的護老院招牌令他感到震驚,隨後他用了差不多了一年時間去研究香港老人和護老院問題,更涉及到香港的歷史。當他感覺準備好拍攝的時候雨傘運動爆發了……

 

有些人或許覺得雨傘運動失敗了,但自言來自「更失敗的地方」的應亮,則說雨傘運動讓他羨慕。他說:「包括在雨傘運動前,香港給我的印象是非常積極的,很有光芒的,它讓我變成一個更樂觀的人,我很感激這個城市。雨傘運動最好的地方,是對這個城市未來的想像和訴求。它帶來了很多新鮮的東西,於是我開始專注於觀察,就先停掉了其他工作。」

《亂世備忘》(導演:陳梓桓)

《亂世備忘》

導演親自參與了雨傘運動,他回憶當時的情形:「2014年9月26日,警察推進,我被推到學生防線前,沒有被拘捕,我夾在警察和學生的夾縫中在那一個小時裡,我結識了排在頭行學生,從他們身上我看到我一直沒有,或者早已消失殆盡的理想與勇氣。後來我們一起經歷了整場雨傘運動。」與其他有關雨傘運動的紀錄片相比,此片罕有地把鏡頭對準幾位普通的年輕人;導演也希望藉着這部紀錄片,提醒曾經參與過運動的人堅持信念、毋忘初衷。

《未竟之路》(導演:林子穎、黃頌朗)

《未竟之路》

這是一部以年輕人爲拍攝對象的紀錄片,從雨傘運動前的學生罷課開始,記錄包括學生領袖、普通的大學生、本土勇武派青年各種年輕人在雨傘運動中的故事。通過這些人的故事,或可了解經歷過雨傘運動的年輕人如何看待我城的未來,他們又願意以怎樣的行動去爭取他們想要的未來。

《撐傘》(導演:陳耀成)

本片不僅訪問了雨傘運動中舉足輕重的幾位人物,更把運動置於全球及歷史的視野下去描述,反映了運動參與者的理想,以及在現實政治中的掙扎。

《撐傘》

《香港三部曲》(導演:杜可風)

《香港三部曲》

來自澳洲的河國榮,以一首《香港地》唱出對香港的愛,和他一樣來自澳洲的知名攝影師杜可風,則是用他最擅長的電影來表達對香港的愛。《香港三部曲》能夠完成拍攝,說明香港人也一樣愛杜可風,他通過網絡眾籌方式籌得10萬美元的拍攝資金。

 

這部電影回應了此城近年的苦悶,分別從兒童、青年和老人的視角,描寫港人的希望與嚮往。電影拍攝期間適逢「­雨傘運動」,當中不少鏡頭直接在運動現場取材。

《Umbrella City》(製作:黑楊、方蘇)

《Umbrella City》

這是一部片長只有29分鐘的紀錄片,記錄開始於雨傘運動前的622民間投票,以及運動中的幾個主要關鍵點。影片還加入了2015年9月28日,雨傘運動一周年時,香港大學師生反對政治干涉學術自由的遊行。

 

目前影片主要在海外參展,未在香港安排放映。製作人之一的方蘇回應說,製作這部紀錄片主要是想給外國人看,希望更多外國人了解這件事情,而將來可能會在香港作私人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