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環時》效應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大陸官媒《環球時報》盯上香港電影《十年》(《十年》Facebook專頁)

有時候,現實比劇本更有趣。

 

當大陸官媒盯上香港電影…

 

事緣一家大陸官媒,聽聞香港有一套獨立電影《十年》上畫,得知風評不錯,港人很有共鳴,令一眾編輯記者心生好奇,特意突破高牆監控,不知從那個渠道弄來這套新電影,先睹為快。豈料一看之後,頓覺「大逆不道」,「意識不良」,有損香港風氣。為「矯正歪風」,他們不惜騰出珍貴社評版面,寫了篇千字文,批評《十年》散播「思想病毒」。

 

官媒認為《十年》票房只有三百多萬,「讓人看到香港市場的狹小」,可仍「殺雞用牛刀」,大肆鞭撻,引來各大港媒爭相轉載其「高見」,惹得大批香港讀者「關注」。本來《十年》因預算有限,題材又敏感,宣傳和上映渠道都不足,今次一經官媒「免費宣傳」,相信會吸引不少中港讀者慕名觀賞。

 

其實不只《十年》,《環時》一向「不齒」很多香港人和事,間中不乏指名道姓,開炮轟擊,可效果卻往往事與願違。那些人和事尤如獲得「官方驗證」,變得更廣為人知,受關注歡迎程度不跌反升。我們大可稱此現象為「《環時》效應」。

 

香港人應該很難理解,為何《環時》可以「愚蠢至此」,「一錯再錯」,滅火不成之餘,還要火上加油。

《環時》批評《十年》「宣揚絕望」。(《十年》官方電影海報)

當香港官員聽到不中聽的意見…

 

相比《環時》,我們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思維。

 

大體而言,香港政府處理不中聽的意見,迄今仍鮮有大規模口誅筆伐,而其一般做法不外乎三招。

 

一為「急凍冷藏」,官員化身「人肉錄音機」,拋出程序條例,以冰冷沉悶的官腔,意圖「急凍」熾熱議題; 二為「以退為進」,官員「下訪」民間,口中說同情理解,表現得深受感動,一旦成功舒緩民間情緒,回到辦公室仍是按本子辦事;三為「從善如流」,官員誠懇接受意見,認真改良政策,不過這情況是較為罕見罷了。

 

不少香港人都相信,市民享有言論自由,發表意見;官員身為公僕,接受監督批評為理所當然。即使官員解決不了問題,至少應該做好公關工作,緩和局勢,而非火上加油,徒添是非。因此當去年梁特首公然發炮,指責《學苑》宣揚港獨,公眾大為驚訝,輿論一片譁然。

 

當家長威嚴硬碰「想不通」的後輩…

 

《環時》所代表的官方聲音顯然不吃這一套。

 

我們向來應用契約式思維,認為政府只是個權力代理,向香港人負責,應當適應而非壓制民情;《環時》則以家長式思維,自居為長輩,即使明知惹來反彈,也會教訓香港這「反叛少年」,敦促其循規蹈矩。

 

該報社評指責《十年》「宣揚絕望」,「以極其悲觀的心態講述2025年的香港」,「自我恐嚇」。社評背後的腦袋並不在乎「悲觀的心態」源自何處,又為何《十年》會「預言」香港遭大陸「操縱」和「排擠」,總之一切只是部份港人「想不通」。

 

據其思維,這位家長面對「想不通」的後輩,堅持要威嚴以對,怎會考慮反思自身言行,公開檢討自己是否「絕望」根源?因此上述的「情緒面貌」只可能由香港社會「承擔大部分責任」。

 

今次《環時》效應再度發功,特意為《十年》寫影評,煽風點火,到頭來只收得刺激票房之效,場面固然令人不禁莞爾。可是嘲笑過後,我們仍不得不正視中港思維之別,思考如何化解箇中深層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