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立電影節】後雨傘 青春頌
前年9月底爆發的雨傘運動,持續了兩個多月,我們沒有爭取到甚麼,香港的混亂局面更似是加劇了。但正因為我們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更不能說雨傘運動已經「完結」,除了不斷思考何去何從的問題外,藝術及各種形式的創作也能達到「提醒」的功效,從中我們尋找到的不只是回憶,還可能是一些方向。
曾參與佔領的群眾,肯定不會忘記在雨傘運動發生期間,各種民間藝術如何「百花齊放」,如果帳蓬組成了一個又一個小社區,那些藝術便發揮一種凝聚作用,造就多樣化參與,如討論小組、物資站、義務教學等,甚至是衝擊防線的部署。
在浸會大學修讀電影電視課程的陳梓桓,選擇拍攝紀錄片,作為藝術上的表達形式。他說本來想仿傚婚禮做法,以「早拍晚播」方式,發揮「作用」,但因技術上的難度,最終還是決定先記錄,再慢慢把片段整理、剪輯,結果完成《亂世備忘》這套作品,直到今天才算是完成(但仍有不少後期的功夫進行中),將會在《香港獨立電影節》中的「香港雨傘運動特輯」環節中放映兩場。
畢竟拍下的片段太多,如何選材變成了一大難題。傳統的做法可能是把運動期間不同的觀念,以及各個「派別」怎樣實踐每個想法,納入在每個段落當中。然而陳梓桓卻選擇了把鏡頭對準幾個和警察對峙、站在頭排的學生,將他們那兩個多月的生活呈現出來,重點不一定是「政治」,更多的是「青春」。於是,觀眾不只會透過片中的訪問片段,理解到他們當時的想法、所面對的處境,還可以看到他們晚上在帳篷內的「無聊」對話,甚至是佔領區以外的生活片段。看似「多餘」,卻肯定是雨傘運動紀錄片中少見的。
陳梓桓更把自己的兒時錄像放進片中,除了想突出成長的意涵之外,也想告訴拍攝者——反對佔領的爸爸,他做了這麼一件事。《亂世備忘》有很個人的情懷,也有抒情的筆觸(譬如以回應陳弘毅教授言論的獨白作結),不走批判路線,儘管片長達155分鐘,有很多個不同的段落,或會予人鬆散的感覺,但曾參與過佔領的觀眾肯定不難投入其中,更會被當中散發出來的青春氣息「煽動」,反問自己有沒有堅持信念、記住初衷。
香港獨立電影節
舉行日期:2016年1月24日至2月5日
官方網站:http://www.hkindieff.hk/
「香港雨傘運動特輯」其他選映作品:
《亂世備忘》導演:陳梓桓
《九月二十八日.晴》導演:應亮
《未警之路》導演:林子穎、黃頌朗
《撐傘(預告片)》導演:陳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