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五部曾受熱議的香港獨立電影

撰文:彭崇傑
出版:更新:

《十年》上映了一個多月,票房衝破300萬,成為了香港最賣座的獨立電影。香港獨立電影在過去十多年來有不少具話題性、口碑滿載的作品,雖然票房數字難以跟電影工業的出品相提並論,但卻往往能在社會發揮影響力。而獨立電影的意義也正在於此,電影人拍自己真正關心的故事、拍那些構思很獨特卻無法落實的故事,為觀眾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這裏羅列了5部具話題性或有重要意義的香港獨立電影,回看當時它們是怎樣回應社會、影響社會。

《香港製造》(1997)

《香港製造》

可能是最廣為香港人熟悉的獨立電影,也是陳果的成名作。《香港製造》的成本僅50萬元,即使以獨立電影的規模來說仍是相當低,最終票房收入大約191萬,不算叫座,但外界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一致讚好。當年陳果更擊敗了王家衛的《春光乍洩》,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獎項,成為一時佳話。《香港製造》是陳果的「九七三部曲」之首,表面上是古惑仔與殘酷青春電影的混合體,但看到尾聲卻不難察看其九七隱喻,想提出的疑問是:香港,究竟正處於一個怎樣的境況?

《憂憂愁愁的走了》(1998)

提起獨立電影,不能不提崔允信,他更是推廣和發行本地獨立電影的團體影意志的創辦人。崔允信也是一名導演,他的首部作品《憂憂愁愁的走了》雖不是什麼票房奇葩,但其參照Dogme 95的拍攝手法和余文樂初登銀幕的青澀形象,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影片透過幾個發生在不同地域的故事,展現了一些主權移交前後的社會文化現象,和《香港製造》一樣都被認為是很重要的「後九七」時代電影。

《平安米》(2003)

專注拍攝紀錄片的香港導演不多,張虹是其中一個。她最早期的幾部長片,包括《中學》、《平安米》等,都暴露了香港社會的種種問題,《平安米》更曾得過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公開組金獎。《中學》談的是教育制度,而《平安米》就記錄了2002年長者在一次盂蘭節派米活動輪候「平安米」的混亂情況,只是放映場次並不多,沒有造就什麼票房奇蹟,但因為紀錄片真實記錄了老人家的生活苦況,有相當強的感染力,當時的話題性極高。

《KJ音樂人生》(2009)

《KJ音樂人生》

《十年》以外另一部靠口碑令票房節節上升的獨立電影,不斷加場仍然有近乎爆滿的入座率。影片更在台灣金馬獎獲得包括最佳紀錄片以內的3個獎項,其後更勇奪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最佳電影,是有史以來唯一一部奪得最高殊榮的紀錄片。《KJ音樂人生》的拍攝時間橫跨6年,敘述了音樂天才黃家正的成長歷程,看過這部紀錄片的觀眾可能只記得他那略為囂張的神態和氣焰,但當時年僅17歲的他無疑道出了香港音樂教育的弊端:只顧比賽,卻對音樂一無所知。家長會逼小朋友學習樂器,但背後的原因都是功利的,於是香港雖有不少懂得演奏的新一代,卻沒有幾多個音樂家。這一點,社會上曾引發過一陣討論聲音。

《點對點》(2014)

《點對點》

《點對點》說的是一個「念舊」的故事,男主角留下的神秘記號,只有女主角能把它們串連起來,從而翻開一幕又一幕屬於香港的城市記憶。如果這部電影早十幾年出現,大家可能會無動於衷,只視之為另一部愛情小清新作品,但隨着自由行的「入侵」、地產霸權肆虐,社區經濟被擾亂,真正屬於香港的文化、景致也不知不覺在消失,看《點對點》便令人感受很深。影片最初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已有口碑,後來公映時更正值雨傘運動爆發,就更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