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玄鳥生商:殷商祖先化身是貓頭鷹?
8月4日為一年一度的「國際貓頭鷹關注日」(International Owl Awareness Day),目前全世界的貓頭鷹約有200種,近年來在大眾文化如暢銷小說、電影《哈利波特》的影響下,帶動起全球把貓頭鷹當作寵物的風潮,導致野生貓頭鷹被不當捕捉與非法販賣,更讓部分野外貓頭鷹族群已瀕臨滅絕。事實上,外表看似可愛的貓頭鷹仍是猛禽、掠食者,並在中西方文明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象徵,而在上古時期的中國,也曾為貓頭鷹痴迷。
遠古時期的中國人一邊努力在自然環境生存,也一邊仔細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以此逐漸發展出一套獨特的世界觀。對於中國人來說,天是要順應不可違逆的,而能夠自由遨翔、又可在樹梢停留,在天地間穿梭並來去自如的鳥兒,就被人們視具有神性、能與上天溝通的使者,進而成為天界動物的象徵。已故中國上古史學者張光直(1931-2001年)分析「如果樹幹是巫師通天的通道,那樹頂上棲息盤旋的飛鳥可以視作登天階梯的延伸」。
既是上天使者也是祖先化身
在眾多「能與上天溝通」的鳥類中,遠古時代的人們最偏愛古稱「鴞」(音消,古文多寫作梟)的貓頭鷹。在陝西省華縣太平莊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墓葬中,考古人員曾發掘出一件陶鴞鼎,且各地的仰韶文化遺址也出土許多類似鴞造型的實用器物。除了仰韶文化外,位在內蒙古的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也有出土大量鴞造型的玉器,但學者推測玉鴞應與其宗教文化較有關連。
這股對貓頭鷹的熱愛,也能在殷墟出土的器物中看到。如殷墟婦好墓曾發現多件玉鴞,其造型、雕法與紋樣基本一致,整體造型為圓雕、蹲式、頭上有兩個毛角、圓眼、菱形眼眶、長鈎喙下卷至胸前、短翅、短尾觸地、短足、雙鈎陰線刻翅羽紋、勾雲紋、尾羽紋。不過商代最多的,還是青銅鴞,不僅造型繁多且製作精緻,且鴞的特徵非常鮮明。
殷商時期鴞類器物如此流行,代表當時人們對於貓頭鷹曾有瘋狂的崇拜,為何商人對鴞如此鍾情呢?從出土青銅鴞判斷,其造型與紋樣皆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學者推測其或許是在宗教祭祀場合使用。眾所周知,商人特別崇敬鬼神,而祖先是他們主要祭祀的神靈。《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道出殷商文化特色-商人把祭祀祖先、神靈列為首要。且祖先與神靈不同,與自身是最為親近的存在,因此舉凡後代子孫與占卜吉凶等問題必定會向祖先請教。更會用豐厚的祭品、隆重的祭典,來取悦祖先,以得到先人的庇佑,這也是為何殷商時期會大量使用禮器的原因。
總是在夜晚出沒的貓頭鷹,則被商人視為揹負祖先的靈鳥、祖先的化身,而把鴞當作祖先來崇拜。甲骨文中的「雚」(音貫,觀的古字),其來源正是一隻瞪大眼睛的貓頭鷹。而商族族源神話也與鳥有關,傳說來自少昊的有娀氏之女簡狄,因吞了玄鳥所產的蛋而生下契,《詩經.商頌.玄鳥》有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湯(商湯,公元前17-前16世紀),正域披四方」。從商人對鴞的重視度,有部份學者認為「玄鳥」可能不是指燕子,而是祖先的化身-鴞。
與生育息息相關的玄鳥
上古時代的社會,存在着相當濃厚的動物圖騰信仰,今日學者普遍認為殷商的先祖為以鳥圖騰為主的少皞氏之族。而玄鳥生商的神話,並沒有因為商亡而中斷,不僅流傳更廣還追加許多設定。學者推測由於古人尚無法說清婦女懷孕的原由,但觀察到禽類的蛋經由孵化變為新生命,於是將兩者相結合,這樣的解釋為時人普遍接受,進而廣為流傳。不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簡狄已經成為帝嚳之妃,而在知名詩人屈原(公元前343-前278年)的作品《離騷》、《天問》裏,更是把玄鳥與帝嚳相結合,本來為「感玄鳥而生」,或「無父而生」的商代始祖契,有了父親。
到了秦漢時期,被商人視同神一般存在的玄鳥,反而成為類似送子鳥的存在,如內容以先秦史料為主的《逸周書.時訓解》,就有載:「玄鳥不至,婦人不娠」,《禮記.月令》也載:「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禖,音沒)。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人們會在仲春玄鳥到來的時節,向生育女神高禖求子。據學者研究,高禖為中國遠古時代的生育之神,夏商周三代皆有,不過對象不同,夏人認為高禖是女媧、商人覺得是簡狄,而周人則視作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姜嫄(嫄,音原)。
魏晉時期,祭祀高禖的活動與三月三日上巳節結合,當天除了祓禊(驅除疾病災厄)與男女約會外,人們在曲水流觴遊戲中還會把雞蛋或是其它禽類的蛋煮熟,放入水中順流而下再食用,西晉文人張協在《洛禊賦》中寫道:「夫何三春之令月……朱幔紅舒,翠幕譑連,浮素卵以蔽水,灑玄醪於中河」。這種在仲春時祭祀高禖、迎玄鳥求子的習俗一直延續至明清,清代《昌黎縣誌》載:「三月三日『蟠桃會』……男女俱簪鯢葉,若門前插柳,以迎玄鳥」。
上古神話的演變,反映故事情節從簡變繁的過程,不過內容如何加油添醋,始終沒有改變「玄鳥生商」的主題,而故事最初的版本,可說是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的真實記錄。從上古至殷商時期留下來眾多有關於鳥、鴞的器物與甲骨文來看,雖然今日中國人多自稱為「龍的傳人」,但鳥類信仰與鳥圖騰仍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