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協調查指雙程證人士身心健康告急 英姐為患癌夫:洗廁所都可以

撰文:余月明
出版:更新:

社區組織協會與聖方濟各大學今日(10日)公布雙程證人士工作及生活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受訪者自評身心健康的得分平均為43.37分,既不合格亦略低於平機會四年前的同類調查得分。負責調查的學者指出,受訪者身心狀況已到臨界點,必須要好好關注。

持雙程證訪港的英姐,有一位患末期肺癌的丈夫,她很希望可以留港工作、照顧家庭,惟心態上已偏向放棄,稱「我唔放棄又點?都已經無路行。」

九成受訪者有就業及經濟困難

社區組織協會聯同聖方濟各大學(前身明愛專上)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去年10月展開名為「內地來港探親雙程證人士工作意向和生活質素」的研究調查,共收集246份有效問卷。雙程證人士的問題包括就業機會(91.9%)、經濟困難(89.5%)、不適宜的居住環境(71.8%)、簽證問題(74.6%)、醫療問題(67.7%)和子女教育問題(59.3%)。逾七成人認為,這些問題對他們生活的影響重大。

研究指出,由於雙程人士無法合法就業,他們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和經濟狀況受到嚴重影響。85.1%受訪者屬於無本港居留權的家庭,生活處於赤貧狀況;57.7%的家庭必須依靠有身份證家庭成員的社會福利生活,顯示這些家庭面臨的經濟壓力。這些家庭的月入為 6,632.74元,其中近八成住在劏房或板房。五分之一的家庭能獲得來自內地親友的經濟支持,但不足以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身心健康平均分43.37 學者:情況到臨界點

負責調查的社科院心理學講師張凱媚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的身心健康平均得分為 43.37分,這分數低於平機會2020年調查中香港居民的45.12分平均心理健康得分,後者連續三年未能達到學者設定的52分及格門檻。她又指,受訪者身心狀況已到臨界點,必須要好好關注。

53歲的英姐是雙程證人士,與港人丈夫育有一名18歲兒子,她申請雙程證續13年以來反覆探望二人,暫居香港。其65歲丈夫去年3月確診末期肺癌,惟英姐不能在香港工作,令家庭使費上有負擔,只能靠丈夫的傷殘津貼過活。她表示,丈夫以前能夠工作,但目前「行都行唔到」、只能「等死」。

英姐沒申請單程證:已經無路行

她表示,自己很想工作、很想照顧家庭,惟有心無力,有人叫她申請「單程證」,但她不知道可以向誰求助,求助過又無結果,心態上覺得不會成功,心情已經「到咗盡頭」,打算放棄,「我唔放棄又點?都已經無路行。」

她以前每星期會給50元零用錢給兒子買東華三院的「10蚊餐」,惟兒子說「買杯水都無錢買」,對英姐發脾氣指「你畀到我幾多呢?」令她感到難過。她的訴求只是尋求一個一個工作機會,「(僱主)肯請我洗廁所都做。」

53歲的英姐現有一名18歲的小朋友,65歲的港人丈夫於去年3月確診末期肺癌。(余月明攝)

平姐兒子曾有自殺傾向

另一位40多歲的平姐亦是雙程證人士,現時獨自一人照顧分別中一、中二及中五的子女,住在天台屋。她希望可以有工作機會去改善生活、給子女更多學習及社交機會,「想補習,我又無得畀佢補習,我好內疚,唔知畀到咩佢。」她生病亦不敢去醫院,公立醫院收費令她「唔敢自己病」。她又透過,社工告知她的子女有自殺傾向,令其感內疚,幸好現時情況有改善。

她表示,「作為媽咪都想畀最好佢哋」,不想自己像個「廢人」般沒有工作,指如有工作機會,至少可以給予最基本的需要予子女,「做乜都可以⋯⋯做地盤我都有力氣。」

另外,調查問及雙程證人士對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存在甚麼問題,包括中介費太高(86.7%)、缺乏本地培訓 (75%)、中介選擇不明(66.1%)、持續的中介費用(64.9%)、解僱風險(64.9%)、及居住限制(52%)。

40多歲的平姐現時要獨自一人照顧分別中一、中二及中五的孩子。(余月明攝)

社協建議單程證每日配額要用盡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建議,政府應從人口政策角度,長遠規劃準移民、分隔單親和雙非組群,不需要等60歲,提早其批准來港。她表示,單程證每日150名額有剩餘情況下,平均每日批120名,證明仍有名額可批,讓分隔單親及雙非家庭按分隔時間長短酌情來港。

她又建議,政府宜改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例如標準化在港設立申請點或提供可合法中介名單,公開申請渠道;彈性處理需要僱主提供宿舍的安排。社會援助方面,宜為內地來港照顧家人的雙程證人士提供支援服務,例如「一年多簽」應涵蓋所有需要在香港逗留照顧子女的雙程證父母,不論其配偶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以及為内地來港照顧家人的變程證人士提供生活便利等。

根據內地當局的規定,持有《往來港澳通行證》,即「雙程證」的內地居民若有親屬在香港定居、長期居住、就學或就業,可申請探親簽注,每次可在港逗留不能超過9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