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鳧林牧場從舊建築出發 山頭遺迹納保育範圍 促政府增前期支援
保育活化猶如賦予舊建築新生命,連結今昔、重塑與人的聯繫。「薄鳧林牧場」有別於過往活化項目,由香港明愛與薄扶林村村民攜手,從前牛奶公司高級員工宿舍建築群出發、以「點、線、面」保育整個薄扶林山頭遺迹。牧場現時仍未對外開放,料最快於明年初開放公眾參觀。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不乏失敗例子,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成員高永康形容,自己為「病態樂觀」,對項目將來營運有信心。不過,他指自負盈虧的制度屬於大挑戰,加上條例缺乏彈性,往往令營運機構難於有限樓面面積符合連串要求。他建議政府增加活化項目的樓面面積之餘,亦可為有意申請的機構提供技術支援。
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成員高永康早於2005年,透過村民發掘到前牛奶公司的山頭遺迹,從當初透過區議會提出活化,到建築群被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他憶述當年需要與不同的團體競爭,坦言「無把握」。輾轉歷經15個年頭,幸獲明愛與薄扶林村村民支持,終見項目落成,他形容自己「病態樂觀」,以正面態度迎接新一頁。
與薄扶林村民合作 活動遍佈山頭
有別於其他活化項目,「薄鳧林牧場」不僅著重硬件復修,而是放眼整個山頭、以至薄扶林村的歷史文化,令他對項目日後的營運更添信心。他指,團隊視前牛奶公司高級員工宿舍建築群為「點」,透過體驗活動、與村民聯繫作「線」串連遍佈山頭遺迹,以保育區內文化地境,「呢個只不過係起點,唔係單靠兩萬呎的面積,活動面積係整個山谷。」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至今推出六期,過往曾有項目被棄租及流標,包括馬灣芳園書室、曾被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租用的前北九龍裁判法院,高永康將計劃問題歸咎自負盈虧的制度。當局要求獲批的營運機構需要於開業兩年後自負盈虧,高永康形容屬「大挑戰」,不少項目為賺錢,將建築物外租辦婚宴等大型活動,往往難平衡活化用途及收入,「個個都咁做就令古蹟使用無多樣性。」
冀政府處理歷史建築有更大彈性
而現代建築物條例亦為營運項目增添掣肘,他舉例指本來已難於有限空間加設餐飲設備,同時需要預留空間按建築物條例安裝必要裝置,但樓面面積卻未有增加,「唔通入一入場收人80元咩。」
高永康認為保育不等於「保舊野」,而是要有限度地適應社會改變,令公眾可使用舊建築物。為符合保育目的,政府應於條例上有更多彈性,包括消防條例、建築條例等,「屋宇署條例管101層高大廈,同管呢類小型建築大致相同。」他建議可容許用新技術替代固有建築要求,同時適當地提供更多樓面面積。對於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他認為當局可為有意申請的機構提供更多支援,包括技術及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