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年|苦候5年換骹有期變無期 病人組織:不緊急非不重要

撰文:朱海棋
出版:更新:

醫院管理局非緊急服務因新冠肺炎疫情,過去一年嚴重受挫。《香港01》發現,屬於老人病的全關節置換(換骹)預約手術的輪候時間普遍上升,有公立醫院醫生透露,一名要換髖關節的男病人苦候5年,原定去年3月做手術,豈料疫情來襲,同年底都未安排新手術檔期。
醫管局承認未能追落後,坦言換骹手術難以轉介至私家醫院,醫護已經加班追服務量。病人組織批評,醫管局本身要病人等候5年已絕不能接受,疫情下手術遙遙無期更難服人,憂慮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甚至形成負面情緒導致抑鬱,「唔緊急唔代表唔重要」。
【抗疫一周年系列報道之六】

延伸閱讀:

抗疫一年.專訪|公院病人逾1500人轉介私家 醫管局:已突破框框

抗疫一年.專訪|專科門診輪候以年計 醫管局研轉介私家阻惡化

輪候換骹病人增半成 手術量反跌一成

新冠肺炎四波疫情,醫管局都有削減非緊急服務,《香港01》比較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以及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數據,發現後段時間輪候換骹個案達29,197宗,較前段多5.5%,但完成手術宗數並沒有按病人升幅而增加,反而下跌10.1%,只有3,046宗,5個聯網的病人輪候時間都上升。

病人原定去年3月換骹 收噩耗情緒低落

有不願具名的公立醫院骨科醫生透露,一名九龍西聯網男病人苦候更換右腳髖關節5年,原定去年3月接受手術,但疫情來襲醫管局大幅度削減非緊急服務,「咁啱到佢無得做,一路延期,睇唔到醫院方針,唔做返非緊急手術,只做緊急骨折。最近見到嗰個病人係(去年)12月底,佢唔開心、好Frustrated(沮喪),佢問幾時做得返,但我畀唔到答案佢。」他估計該名病人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相信疫情下不少非緊急個案都被一拖再拖,而該醫院病人亦無法轉介至同聯網醫院做手術,「(其他醫院)條隊都好長,人哋都排到5年,每間醫院都有Burden(壓力)。」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接受《香港01》專訪時承認,要追回換骹手術服務量有困難,醫院有透過「特別酬金計劃」吸引醫護人員加班加大服務量,「個別例子其實我諗九西(九龍西聯網)一定係用最大努力去做」,亦會持續觀察患者病情,一有惡化就會優先做手術,但去年11月開始疫情急速上升,而換骹病人術後住院時間長,「係咪仲想Keep(留)咁多病人喺間醫院先?同埋社區最近隱形傳播多」,需要平衡院內感染控制問題。

楊諦岡:換骹手術複雜 不是有私家醫生幫手就解決

為何不尋求私人市場協助,將換骹手術列入公私營協作項目(簡稱PPP)?楊諦岡解釋,換骹手術複雜,「唔係好似割個盲腸,或者好似大頸泡割咗之後相對容易處理,因為(換骹)牽涉多種唔同嘅專科,譬如仲有專職治療要慢慢做返物理治療,點樣行返正,職業治療都有,成個過程配套都緊要。」

楊諦岡指將療程「斬件」可行,先轉介病人到私人市場做手術,再邀請他們到公立醫院跟進術後情況,但過往PPP經驗反映,病人寧願長期由一個醫生團隊跟進,「佢手術完之後,專職醫療團隊發覺佢有問題,要搵返個醫生再傾就多啲『手尾跟』,手術團隊還包括麻醉科醫生、有併發症要靠深切治療部支援,呢啲都係要團隊合作,複雜性係高,唔係搵到私家醫生幫手好快就解決得晒」,病人在醫管局接受整個療程,效果及效率會更理想,不過當局會繼續探討有關做法。

彭鴻昌:疫情下長者心理上好困擾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批評,疫情前醫管局要求病人苦等5年才做手術,已經非常不理想,疫情下再取消該病人手術檔期超過大半年,更加令患者康復之路遙遙無期無法令人接受,「唔緊急唔代表唔重要」。他指要換骹的病人行動不便,部分可能要用拐杖減輕雙腳著地痛楚,甚至要坐輪椅,出入極不方便,更加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原先)行得走得,等5年幾都換唔到,疫情下又再拖,心理上好困擾,見過原本好活躍嘅長者,因為咁而減少活動同社交,有啲人更加變得抑鬱」,促請當局認真考慮推出PPP,保障病人福祉。

多項非緊急服務被公立醫院取消,彭鴻昌批評「唔緊急唔代表唔重要」。(資料圖片/李孫彤攝)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教授凌家健解釋,年紀大、半月板及韌帶曾經受傷者,有較高風險令關節退化,病人的軟骨已經磨蝕、骨刺增生、軟組織發炎,都會令病人行走時有「骨撞骨」的痛楚,需要做換骹手術,主要為膝關節、其次為髖關節,術後要留院4至5日,之後做數以月計的物理治療。